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41.
月表形貌特征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维明  王娇  周成虎 《地理研究》2014,33(6):1003-1014
在月球探测及科学研究过程中,对月表形貌特征的认识和分析是月球探测计划的关键任务之一,有助于理解和揭示月球的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对于分析月球岩石构造、估算月表年龄、反演月壤厚度、恢复月球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月表形貌特征的塑造及表达、宏观特征的分析与定量刻画、月表撞击坑的识别与分类及空间分异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未来月表形貌的研究方向,包括全月球形貌特征的多级分区划分、撞击坑类型的划分、全月球撞击坑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的研究、基于撞击坑空间分布探讨月球演化、基于形貌特征的比较行星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42.
基于DEM的黄土塬形态特征分析及发育阶段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DEM的地形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貌学研究中,但当前研究以定性或半定量居多,利用各类参数对大面积区域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GIS 及DEM地形分析方法,将坡度小于15°的正地貌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坡度与起伏度结合分析得到黄土塬顶面,两者相减得到黄土塬坡面,最终提取黄土塬1106 个;选取黄土塬核心区的106 个样本,分别计算坡面平均坡度、顶面长短轴比、沟壑密度、顶面与底面比、地面裂度5 个指标,然后对其分别进行等级划分,计算5 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评价研究区黄土塬相对年龄的指标;对组合指标(I)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 级,分别为早期(I<1.74)、中期(1.74≤I<2.12)和晚期(I≥2.12)。研究结果显示,在黄土塬的不同发育阶段,各个形态指标整体上存在差异,各子类型内部也存在发育先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对黄土塬各子类型计算发育阶段指数之后发现,从黄土塬、黄土残塬到黄土梁塬,I值逐渐增大。形态指标的有序变化与前人研究所得的黄土地貌发育过程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43.
新疆阿克苏河流域年径流时序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依据阿克苏河流域内5个代表站的40余年年径流实测资料,选取多种径流统计参数,分析流域范围内不同径流补给来源的径流年内分配规律和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径流补给具有垂直地带性和多样化特点,径流时序特征与径流的补给来源有密切关系;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集中程度高;而径流的多年变化变差系数小,丰、枯频率密度近似正态分布,无特大丰水年和枯水年,径流量多年变化趋势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4.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和1992-2012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重心迁移变化、城市内部变异度和城市相对发展速率3方面,对近21 a来京津冀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以及不同宏观地貌下城市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2年京津冀重心迁移方向大致经历西南-东北-西南3个阶段,不同城市重心迁移的轨迹和方向不同;京津冀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城市间的差距呈减小趋势;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其城市内部各辖区间的差异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平原型城市基本稳定不变,山地-平原型或平原-山地型城市有所下降,山地型城市各辖区间的差异随时间大幅减小;山地型城市相比其他地貌类型城市,城市重心偏移明显,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最后讨论了长时间序列下,城市发展与地貌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促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系统,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导技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植被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利用多源遥感长时间序列数据、分离趋势和季节项的突变点方法像元突变监测、地形位分析及地统计等方法,对新疆阿勒泰地区2000—2019年间植被覆盖动态进行遥感变化监测。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2003—2009年植被突变像元数逐年增多,2009年以后突变像元数逐渐减少,同时在监测出的7类植被像元突变趋势类型中,由退化后转变为增长类的像元突变数最多,干扰退化和持续退化类较少;(2)多源数据植被覆被年际变化曲线显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2008年时段总体呈现退化趋势,2008—2019年时段呈现明显改善趋势,且退化大于改善;(3)高程大于900 m、坡度大于15°的东坡(北转东和南转东)为植被覆盖变化退化类型的优势地形位,约占62.4%,研究区植被覆盖改善并不明显,需继续加大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7.
2020年2月28日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陈述彭院士(1920—2008)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1965年,在陈述彭先生的指导下,以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图室的部分人员为班底,在成都组建了地图室西南分室(2008年更名为成都山地所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这对成都山地所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12月23日,《山地学报》编辑部、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委会、成都山地所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成都山地所离退休服务与管理中心在成都共同举办了“陈述彭学术思想及对数字山地研究启示座谈会———纪念陈述彭先生100周年诞辰”。座谈会特别邀请了陈述彭先生的弟子、当年与先生共事过以及同期调来成都工作的老一辈科学家、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历任主任出席。本刊编辑整理刊发一组与会者的发言录音摘录及书面稿,内容涉及陈先生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人格魅力以及对成都山地所发展的重要贡献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的遥感初步解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地质构造、水系、地层和岩性、地貌类型和道路交通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的遥感图象进行了初步解译,并据此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9.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由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两个指标组合划分而成,其中海拔分4级,地势起伏度分7级,组合后的基本形态类型共25类。按照数字地貌分类体系,海拔和起伏度拥有全国普适性的分级指标,基于DEM数据可获得两指标的分级类型。试验表明,基于SRTM-DEM(水平分辨率90m,相当于1:25万比例尺)数据可得出全国普适性的采用单元为4km2,利用1:10万、1:400万等比例尺数据进行DEM试验,得出我国存在0.4、4、12、18、21km2五种不同规模的采样单元,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比例尺。因我国地貌复杂多样,仅利用DEM数据所获得的海拔和地势起伏度分级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故利用遥感等多源数据,综合多种信息获得的地貌类型,可很好地反映出我国的海拔4级分级特征和地势起伏度7级空间分布,进而获得全国陆地的25种基本形态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0.
计算机环境下地貌晕渲图制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100万标准分幅的成都幅(H-48)为例,采用SRTM-DEM数据,利用ERDAS软件、MicroDEM软件和Global Mapper软件,进行地貌晕渲图原图的制作,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它们生成的地貌晕渲图原图进行了颜色调整、效果优化和与地图底图叠加生成最终的地貌晕渲图。研究表明:(1)利用3种软件进行地貌晕渲图原图的制作各有优缺点,但就最终成果图的整体质量和效果来看,Global Mapper软件制作的地貌晕渲图要优于MicroDEM软件制作的地貌晕渲图,而以ERDAS软件制作的地貌晕渲图的质量和效果最差;(2)Photoshop软件作为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在地貌晕渲图的效果调整和质量优化上起到重要作用;(3)由于数字环境下地貌晕渲图可以表达更多的信息量和色彩效果,它对于制图人员色彩的运用、表达效果的判断和调整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