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1986年和1987年秋季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辐射状况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姚兰昌  袁福茂 《高原气象》1989,8(4):331-344
本文利用1986和1987年秋季在西太平洋赤道海域取得的短期辐射资料,分析了这一特定海域的辐射状况。揭示了所在海域太阳辐射的一些特征。这对了解该海域海气界面上的热状况以及它对所在海域天气气候的影响无疑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52.
程家喻 《地震地质》1995,17(3):285-288
对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邢台地震中的房屋破坏情况进行统计,计算了地震区主要房屋土坯墙房在Ⅶ-Ⅸ度中的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通过x^2检验得出,Ⅶ度和Ⅷ度区房屋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的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53.
对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台地震中的房屋破坏情况进行统计,计算了地震区主要房屋土坯墙房在Ⅳ~Ⅸ度中的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通过X ̄2检验得出,Ⅵ度和Ⅸ度区房屋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的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54.
55.
亚洲地区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及其年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1961—1970年的平均资料,详细地计算了东亚范围内1—12月大气的辐射收支和热量收支,进而分析其年变特征。主要结果: 1.青藏高原4—9月是热源,其它各月是冷源。高原中西部冷热源的形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地面感热加热的变化。高原东部3—5月热源的形成决定于感热的迅增,6—9月的热源则同时取决于感热和潜热。高原地区热源出现早而强,有二次迅速增强过程,这对6月南支副热带急流的北跳和雨季的爆发有贡献。冬季,高原的冷源对其南边的副热带急流贡献甚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其维持有贡献。 2.高原北边和西边全年的感热和潜热都很小,年变化也很小,所以全年都是冷源。7月伊朗高压是动力性的。 3.高原南侧及东侧的感热很小,潜热强度大且年变化也大。所以其热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年变化。印度北部6—9月为热源,其它各月为冷源。孟加拉湾地区热源4月开始,但比高原热源弱,5月增强,6—7月最强,比高原要强7—8倍。但高原加热对南亚雨季开始的贡献大,而孟加拉湾地区的强热源可能是雨季爆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56.
本文利用1961—1974年7月的平均资料,对45°N—40°S范围计算了各种平均经圈环流及加热场等物理量。所取的网格点为5°× 5°经纬度,垂直速度利用实际风计算,加热场是用热流量方程计算的。 由研究发现海陆分布及高原对平均经圈环流的影响是明显的,在南北半球大范围比较均一对称的下垫面上空,如欧非大陆、大西洋及东太平洋上空都存在一个典型的南北半球对称的Hadley环流。在北面是大陆高原,南面是海洋的亚洲地区,只有一个典型的季风环流。这是因为北半球副热带区的冷源变为热源,Hadley环流消失之故。西太平洋也有一类似的季风环流,这与这个地区存在较强的热源有关。北美季风环流很弱主要因为北美副热带陆地面积远比亚洲小。北半球全球的Hadley环流都很弱,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另外,还发现亚洲季风环流区,向上输送的能量很强,尤其高原地区更强更高,它在高空向东西两侧及南半球输送。  相似文献   
57.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与含油气盆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大陆与沿海有数以百计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绝大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关于这些盆地的形成,朱夏曾认为是阿尔卑斯构造运动对前阿尔卑斯中国地台进行改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构造格局,并曾借用和引伸S.V.Bubnoff的“变格运动”(Diktyogenese)一辞来说明。1980年又指出,当时所说的阿尔卑斯运动体制(从泛大陆开始解体以来,控制了新全球构造格局的板块运动体制)在中国大陆内部不同地壳块段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58.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锡铁山矿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Vulcan三维可视化软件,对锡铁山铅-锌矿区3062m中段以下05-75线之间的主要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全方位、真实地表达近年来的地质勘探成果,并通过储量计算与找矿预测,为下一步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矿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9.
一次MCS过程的卫星云图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卫星云图与数值模拟结果对2000年6月2日发生的一次影响江苏的江淮气旋暴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这次暴雨过程表现的MCS基本特征。分析表明:MCS的形成可以由几个中β尺度对流云或对流带开始,在特定的环境场中汇合成合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维持湿度平流,低层到中层有暖平流,骨强偏南风急流伸向形成区,同时在其东北方向有一支高空西风急流相耦合;低层的辐合、整层凝结潜热的释放、垂直运动的增强、高层的辐散引起的正反馈机制是MCS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60.
评估地震人员伤亡的软件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家喻  杨哲 《地震地质》1996,18(4):462-470
设计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系统软件包,并利用该系统对北京地区假定地震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进行了预测。为设计该系统,建立了北京地区的人口数据库、唐山和邢台地震人员伤亡数据库,对一天中人在不同时间段逗留在房屋内部的概率进行了讨论,从而建立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数学模型。该系统作为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的子系统,主要用于地震人员伤亡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