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结合广东省地震局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实践情况对其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2.
43.
唐山地震断层破坏及其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了地震从孕震到发震的力学过程,以76年的唐山地震为实例,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唐山发震断层破坏的力学机制,用增量分析的方法,近似地按时间序列模拟发震断层和周围岩石从孕震到发震的力学过程,并与实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4.
威海地区出露古元古代泥质麻粒岩,其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泥质麻粒岩以透镜体的形式出露在花岗质片麻岩中,透镜体从核部到边部的岩性逐渐变化:未变形的粗粒泥质麻粒岩、面理化的细粒泥质麻粒岩、石榴黑云片麻岩和混合岩化麻粒岩.粗粒泥质麻粒岩,粗粒斑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细粒泥质麻粒岩,细粒斑状变晶结构,面理发育;石榴黑云片麻岩,斑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上述3种岩石的主要矿物组合均为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矽线石;混合岩,条带状构造,暗色残余体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矽线石,浅色体矿物组合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所有样品均有金红石、锆石和独居石等副矿物.粗粒泥质麻粒岩中的锆石颗粒均为浑圆近等粒,具有典型的麻粒岩相变质锆石的特征:锆石CL图像为均一的云雾状或补丁状结构,低的Th/U比值(0.01~0.30),强烈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HREE的亏损及高的Hf/Y比值(19~537).利用锆石Ti温度计获得的变质温度为788~892℃(加权平均值为837±24℃).锆石U-Pb定年获得上交点年龄为1 863±18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 832±23 Ma.εHf(t)值为-3.4~-4.9(加权平均值为-4.23±0.35),相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 716±107 Ma~2 807±93 Ma(加权平均值为2 767±44 Ma).细粒泥质麻粒岩中的锆石也具有麻粒岩相锆石的CL和微量元素特征,Ti含量温度计获得的变质温度为804~909℃(加权平均值为845±23℃),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1 823±14 Ma,谐和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 812±13 Ma,εHf(t)为-3.7~-5.7(加权平均值为-4.67±0.37),TDM2为2 705±133 Ma~2 826±116 Ma(加权平均值为2 766±46 Ma).石榴黑云片麻岩中的锆石也具有麻粒岩相变质锆石的CL和微量元素特征,锆石Ti含量计算变质温度为785~923℃(加权平均值为820±32℃),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1 807±22 Ma,εHf(t)为-4.5~-9.0(加权平均值为-6.07±0.48),TDM2为2 742±90 Ma~3 020±92 Ma(加权平均值为2 839±41 Ma).混合岩中的锆石大部分具有核-边结构.根据Ti含量温度计获得的混合岩中麻粒岩相变质锆石核的变质温度为754~875℃(加权平均值为818±30℃),U-Pb上交点年龄为1 822±19 Ma,εHf(t)值为-4.3~-6.3(加权平均值为-5.47±0.35),TDM2为2 742±82 Ma~2 864±91 Ma(加权平均值为2 814±43 Ma).可见,麻粒岩、石榴黑云片麻岩和混合岩经历了相同的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1.8 Ga),具有相同的原岩属性,即晚太古代(2.7~2.8 Ga)的地壳物质.麻粒岩透镜体从核部到边部岩性的变化,可能受到晚三叠纪碰撞造山作用的不同程度改造.因此,威海超高压地体中出露的泥质麻粒岩透镜体,在构造亲属性上可能属于华北克拉通地壳物质,成因上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演化有关,在三叠纪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卷入造山带.   相似文献   
45.
北大别位于大别造山带的核部,分布着大量的造山带垮塌时期形成的混合岩,其于理解大别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北大别混合岩的原岩为TTG(D)岩石,因黑云母和角闪石的脱水熔融诱发深熔作用产生。顺层产出的为富斜长石浅色体,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角闪石。伟晶岩脉或团块为富钾长石浅色体,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暗色体为变晶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单斜辉石;其中,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常常定向排列,具有明显的溶蚀结构;暗色体中浅色矿物颗粒较小,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指示部分熔融的残余产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碱金属元素(N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Ba、K、La等)和LREE等优先进入酸性熔体,而相容元素和中-重稀土元素等残留在残余体中。浅色体与本区花岗岩相比,二者都有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富集LREE,亏损HREE。但浅色体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δEu值为2.48~6.55,而花岗岩则有弱的Eu负异常,并且浅色体中大颗粒斜长石相互构成框架结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花岗岩熔体,表明浅色体更可能是熔体早期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46.
IPv6技术在地震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介绍了有关IPv6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接着介绍了地震监测网络的状况。文中详细介绍了IPv6技术在地震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结构和应用方式,以及IPv6传感器网络可能带来的仪器运行方式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47.
计算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格尔木地磁台1987年1月至1997年3月的地磁周期T=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的模|A|、B的模|B|、总方差σz的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并将其与同期格尔木周围350km范围内MS≥5.0的8个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周期为9,75min的|A|、周期为9min的|B|在震前有明显异常,总方差σz亦有一定的对应效果,帕金森或韦氏矢量在震前指向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48.
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是将与地震相关的信息作为感知对象的综合传感器, 具备接入各种符合标准的物理量或信息量的功能.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功能结构可分为5个层面, 即基础层、网络层、数据管理与处理层、应用开发环境层及应用层. 具有端到端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IPv4环境不易实现的功能. 2005年, 我国IPv6将进入实质性的应用发展阶段, 我们需要抓住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契机, 尽快开展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试验, 以服务于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9.
宋衍茹  叶凯  续海金 《岩石学报》2009,25(1):147-158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发现了大量包裹在超高压(UHP)变质片麻岩和混合岩中的造山带石榴橄榄岩。根据它们的野外产出特征和全岩地球化学成分,其中一部分石榴橄榄岩的原岩来自于亏损地幔,后来被卷入俯冲陆壳并经受过俯冲陆壳产生的熔/流体的交代。但是,对这些岩石早期的亏损过程尚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报道了东海芝麻坊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早期变质演化的新证据。根据详细的变质反应结构观察和矿物成分研究,芝麻坊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在经历高压低温俯冲带型超高压变质之前经历了至少两期变质演化。其原岩矿物组合由石榴子石变斑晶的高Ca-Cr核部及其中包裹的高Mg单斜辉石、高Al-Cr斜方辉石和高Mg-Ni橄榄石所记录;指示芝麻坊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的原岩为高温-高压的富集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第二期矿物组合为包裹在低Cr变斑晶石榴子石幔部和细粒新生石榴子石核部的大量富Al铬铁矿和高Mg低Ni橄榄石以及少量高Mg斜方辉石。该期组合未发现单斜辉石,表明岩石随后被转变为高温低压的难熔尖晶石方辉橄榄岩或尖晶石纯橄岩。芝麻坊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的早期变质演化记录了它们被卷入大陆板片俯冲带之前的地幔楔上升对流过程。笔者认为芝麻坊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的原岩来源于早期俯冲大洋板片之上的深部高温富集地幔楔,洋壳俯冲过程中的地幔楔对流导致其上升到弧后或岛弧之下的地幔楔浅部,减压部分熔融使原本富集的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转化为难熔的尖晶石方辉橄榄岩或尖晶石纯橄岩。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