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9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篇 |
大气科学 | 86篇 |
地球物理 | 72篇 |
地质学 | 272篇 |
海洋学 | 49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52篇 |
自然地理 | 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地区)之间的科学合作日益频繁,科学活动的全球化和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国家(地区)间的合作不仅仅取决于双边的关系特征,还受到网络内生的结构效应影响。基于2000—2019年国家(地区)间的科学论文数据,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随机行动者模型,探讨全球科学合作网络的演化态势与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 全球科学合作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凝聚性不断增强,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性和部分的无标度特征,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② 全球科学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呈现等级层次式与分布式并存的组织特征,中国逐渐从边缘向中心靠近,网络结构由美国单核演变为中美双核。③ 回归结果表明以传递性和择优连接为主的结构内生性是网络演化的首要驱动因素,以地理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为代表的国家(地区)间邻近性是网络演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国家(地区)规模也是促进合作网络演化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本文还发现传递性、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国家(地区)规模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择优连接性对网络演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32.
733.
本文介绍了雅安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基础、工作流程和2013年汛期运行情况。本系统在地质灾害调查获取的易发性分区图及预警判据体系的基础上,利用WEBGIS平台构建;运行时需要输入区域降雨量监测值和降雨预测值,得出相应的危险性分布情况。本系统2013年汛期运行,对地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结合一次典型的预警实例(2013年7月7日),对预警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734.
3种免疫途径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经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浸泡、口服、注射免疫后鳜皮肤、肠道黏液和血清中抗体的变化关系,揭示鳜对3种免疫途径的免疫应答效果。结果显示:黏液抗体产生快(7 d达到峰值),但持续时间短,抗体水平低(213);血清抗体产生慢(28 d方达峰值),但持续时间长,抗体水平高(225)。不同方式免疫鳜后均产生远高于对照组的抗体滴度(P<0.05)。注射组产生的抗体水平高(225),免疫保护率最理想(70.6%);口服组相对另两个实验组,其抗体峰值(215)和免疫保护率(41.2%)均较低;浸泡组在皮肤黏液产生水平和溶菌酶含量方面,产生较好的免疫效应,分别为213和178μg/mL,但相对保护率仅为47.1%,低于注射组的70.6%。浸泡和口服组可诱发局部黏膜免疫,在抗体动态变化方面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且峰值时间早于注射组。初步推断浸泡和口服可以直接刺激鱼体黏膜组织产生局部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735.
砂岩铀矿成矿过程中有机质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吐鲁番-哈密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利用采自吐鲁番-哈密盆地西南部的样品,有针对性地做了一系列有机质抽提及分离实验,即①利用氯仿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②利用CS2-NmP(二硫化碳-N-甲基-2吡咯烷酮)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③腐殖质提取及分离实验。以上有机质抽提物及分离物分别做铀含量测试。通过实验发现,按以上实验顺序.岩石有机质提取物或分离物中铀含量依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腐殖质中分离出的黄腐酸(Fulvic acids)中铀含量最高,说明在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的形成过程中有机质(主要是腐殖质和沥青质)的吸附作用起到部分作用.起最主要作用的是黄腐酸,而且与铀酰离子是以络合(或螯合)形式进行迁移。通过实验和分析,作者认为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的络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在铀的迁移过程中是紧密相联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两种作用。在铀的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黄腐酸(Fulvic acids)和腐殖酸(Humic acids)分别起到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36.
737.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田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中著名的夕卡岩型矿床.小铜官山铜矿床位于安徽铜陵铜官山矿田,侵入岩体为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成矿过程包括夕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3个主要成矿阶段.笔者通过对小铜官山铜矿床的氢、氧、碳、硫、硅同位素组成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成矿溶液中水、硅和硫的来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问题.研究表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加入的大气降水比重越来越大,到晚期可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硫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层和岩浆热液,但以后者为主.硅具深部岩浆或岩浆热液水来源的特点.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组成模式为右倾型,夕卡岩、矿石的稀土配分曲线类似于铜官山岩体石英二长闪长岩,故认为形成本区的夕卡岩型矿床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闪长质熔体. 相似文献
738.
基于正压出入流模式, 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研究初始异常的位置与模态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的影响。以模式模拟出的黑潮平直路径的平衡态作为参考态, 计算CNOP, 考察该扰动随时间的发展, 并与随机扰动的发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CNOP 能够导致黑潮弯曲路径发生, 随机扰动则不能。因此, CNOP 可以作为导致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一种最优前期征兆。通过分析CNOP 和随机扰动的发展过程, 可以得出: (1) CNOP 使黑潮发展成弯曲路径的过程是一个气旋涡向下游传播并增长的过程。(2) 气旋涡的向东传播都是非线性项的作用, 也就是涡度平流造成的。(3) CNOP和随机扰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旋涡均会传播到下游区域, 但是CNOP 产生的气旋涡能够增强, 最终导致弯曲路径发生, 而随机扰动产生的气旋涡则会减弱, 并不能导致弯曲路径发生。分析发现, 在CNOP 实验中, 非线性作用使气旋涡增大; 但在随机扰动实验中, 非线性作用使气旋涡减弱, 所以非线性作用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有重要影响。(4) 底摩擦效应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影响较小。本文揭示的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最优前期征兆及其非线性发展机制, 对提高黑潮路径变异的预报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9.
根据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均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和各省酸雨总体变化趋势;将2005年全国酸雨状况与2004年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认为,2005年全国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另外,对近3 a来部分台站降水的pH值明显降低的趋势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740.
西风带南支槽对云南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08年近30年逐日地面、高空观测资料,统计了影响云南的西风带南支槽个例,并分析了南支槽的时空分布和对云南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云南的南支槽平均每年出现18.76次,11月-次年5月平均每月出现次数相当(6-10月西风带北撤,转换为孟加拉湾槽);约5.88%的南支槽过程对云南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4.83%的南支槽产生小到中雨,另有17.28%的南支槽产生冰雹天气过程。南支槽的进退与西风带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位置和高原大地形等关系密切,南支槽位置、水汽输送、湿度锋区、低空急流和冷空气强弱等条件的不同决定了降水的强弱或是否有强对流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