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石磊  周涛发  范裕  张一帆  阎磊  梁贤 《岩石学报》2023,39(4):1144-1156

钴是中国极度短缺的关键矿产资源, 我国矿床中报道的钴资源量大部分以伴生形式产出, 因此估算伴生钴资源量及评价其综合利用前景十分必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铜矿床及硫铁矿床中普遍伴生钴, 但不同类型矿床中钴资源特征及差异、钴资源量及可利用性评价等研究尚未开展。目前大部分矿山伴生钴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钴资源浪费严重。本文通过全面收集整理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相关研究资料, 系统总结了成矿带不同类型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 阐明钴在各类矿床中的富集特征, 并估算了伴生钴资源量, 评价了伴生钴的可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和硫铁矿床中主要载钴矿物为黄铁矿, 少量为磁黄铁矿、磁铁矿等; 铜矿床中载钴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少量为磁黄铁矿、斑铜矿等; 独立钴矿物在各类矿床中均有报道, 主要有辉砷钴矿、硫铜钴矿、铁硫砷钴矿、硫镍钴矿、辉钴矿、斜方砷钴矿等。钴在铁、铜和硫铁矿床中发生了不同程度富集, 其中矽卡岩型铁矿床中钴较为富集, 总体达到了伴生钴边界品位; 矽卡岩型铜矿床中的钴多数接近或达到伴生钴边界品位, 少数未达到伴生钴边界品位; 玢岩型铁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矽卡岩型和玢岩型硫铁矿床中钴的富集程度低, 普遍未达到伴生钴边界品位。成矿带伴生钴资源丰富, 具备形成中-大型富钴矿床的资源条件, 初步估算规模达到大型的矿床有3个(程潮、铁山、罗河), 规模达到中型的矿床有22个(龙桥、朱冲、白象山、金山店、安庆、武山、城门山、丰山洞、铜绿山、铜山口、大包庄、新桥、泥河、高村、梅山、和尚桥、姑山、沙溪、茶亭、姚家岭、冬瓜山、黄屯); 具有良好综合利用前景的伴生钴资源量约10.8万t, 具有一定综合利用前景的伴生钴资源量约4.6万t, 可作为未来潜在接替伴生钴资源量约12.5万t。成矿带主要矿床通过磁选、浮选可获得含钴>0.20%的硫精矿, 冶炼过程中可得到含钴达0.22%的转炉渣。对于含钴硫精矿或含钴转炉渣, 可通过浮选法、火法冶炼法、湿法分离法、萃取法和微生物浸出法等工艺实现钴的高效回收利用, 且回收率可达80%以上, 预期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的研究方法对热液矿床中伴生钴资源量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2.
张福娟  石磊  江姗 《黑龙江气象》2011,28(2):20-20,25
1多因子相关相似判别思路 多因子相关相似判别就是利用因子和预报量距平值(+、-)相同的个数作为相似标准,从而做出预报。(1)根据距平相关概率的大小选择因子所谓"距平相关概率"是指因子正(负)距平符号与预报量距平符号相同的概率。(2)计算因子间的协相关率,计算方法与上面相关率一样,只是表示因子间的相关度。(3)计算预报因子和历史年各因子的相似情况分析单因子相关(见表1).  相似文献   
193.
主要介绍根据城市环境预报业务需要而开发研制的集预报制作、预报会商、资料传输、质量评定与查询、业务管理等于一体的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系统的多种功能,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减轻了业务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自2001年6月5日正式投入业务使用以来,效果思想。  相似文献   
194.
三维浅海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分步杂交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三维非线性浅海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分步杂交解法。解法的特点是引入坐σ标,并在垂直方向上利用交错网格,在水平方向上利用三角形网格离散。作为本解法的一个实例,计算了一个矩形海域的风生环流,流场分层明显,垂直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95.
缢蛏独睾科吸虫囊蚴病病原生物学及病理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磊 《台湾海峡》2000,19(1):60-64,T001
本文首次报道了缢蛏新的一种寄生虫病-厦门独睾科吸虫囊蚴病。组织学观察发现,该囊蚴不仅可对成熟缢蛏许多组织造成损害,对幼蛏期缢蛏也可造成的一定的病理危害。通过对该独睾科吸虫部分生活史的实验研究,发现该吸虫终末宿主为钟馗 虎鱼.缢蛏为其第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96.
查册桥金矿是近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金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我们通过金矿勘查及专题研究,对区内的主要断裂构造进行了划分,对可观测的主要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形成与演化、相互关系及控岩控矿作用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初步认为,区内主要断裂构造在印支期前构造基础上经印支期和燕山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记录了江南过渡带北缘中生代构造转换的过程;区内断裂构造具重要的控岩控矿作用,其中高坦断裂控制了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兰程畈断层带控制了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区内的矿体多受O/S界面逆冲推(滑)覆断裂、花山洋湖断层带和北东向断层带控制,并主要赋存于其断层破碎带及次级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同时对区内高坦断裂表现形式、形成机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及本区和区域控岩控矿作用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区内主要断裂的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197.
塔中隆起原油特征与成因类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性质多样、分布与成因复杂, 为揭示油气的特征与成因, 对塔中及外围104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精细地球化学研究.依据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生物标志物分析, 将塔中原油分为4种类型: (1) 寒武系成因原油, 具有较重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29.6‰~-29.1‰)、甲藻甾烷较发育及C27、C28、C29规则甾烷呈反“L”型或线型分布等特征; (2) 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 具有较轻的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34‰~-35.6‰)、甲藻甾烷等不太发育与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等特征; (3) 富含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原油, 主要分布于塔中4井区; (4) 混源油, 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界于Ⅰ、Ⅱ类原油之间, 是塔中最为主要的原油类型.油-油对比与油气性质分析表明, 塔中地区至少有两套主力烃源岩供烃.塔中部分原油生物标志物显示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特征, 而单体烃碳同位素却与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更为接近, 这种不同馏分的不一致现象系不同成因原油混源的结果, 反映单一应用生物标志物指标有其局限性.塔中油气性质具有分带、分块、分层特征, 反映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成藏、储层非均质性等多种特性.   相似文献   
198.
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采集、预处理和分析在海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含量极低,在采样、样品预处理及分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污染源沾污。通过在一个20尺标准超高集装箱内制作一套移动式海水痕量元素洁净采集实验室,完成对实验室空间设计、空气质量控制,样品快速转移,实现水样上船后快速进入到洁净环境中,减少样品暴露在大气中时间,在洁净环境中高效完成样品取样、过滤和预处理等操作。所有操作满足GEOTRACES组织有关痕量元素采集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分析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9.
石磊  彭晓群 《测绘科学》2015,(8):113-116
针对传统的光谱角匹配分类算法仅考虑光谱信息,导致混合像元易出现错分和分类结果中出现"麻点"等问题,该文考虑地物连续性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结合像元空间邻域信息对光谱角进行修正的光谱角匹配分类算法。该方法不仅保留了传统光谱角度匹配算法不受增益因素影响和减弱地形对照度影响等优点,并且减小了混合像元被错分的概率。基于ROSIS获取的Pavia大学校园的高光谱影像分类结果表明:加入像元空间邻域信息后的光谱角匹配算法在保证分类精度的同时,有效地减弱了分类结果中的"麻点"现象,验证了该文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0.
近50年西藏冷暖冬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军  杨志刚  石磊  马鹏飞 《地理学报》2011,66(7):885-894
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0 年西藏18 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年西藏各地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9~1.04 oC/10a,以班戈最大;尤其是近20 年升温更强烈,达0.73~2.36 oC/10a。西藏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6.0%/10a,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各站暖冬频率为32%~52%,强暖冬事件频率为6%~26%;区域暖冬共出现了21 次(年),其中强暖冬事件10 次(年),主要出现在21 世纪初;2006年和2009 年是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暖冬。各站冷冬频率为18%~40%,强冷冬事件频率为2%~20%;区域冷冬站数约以每10 年12%的速率减少。区域冷冬共发生了16 次(年),以20 世纪60 年代居多,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8 次(年),1962 年是近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冷冬,1968 年和1983 年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