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测绘学   137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684篇
海洋学   305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961.
海水光衰减变化与颗粒有机碳估算——以菲律宾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夏季在菲律宾海进行了上层水体光衰减(660 nm)剖面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提出了海区悬浮颗粒有机碳的光学统计模型。根据大量的现场观测资料,得到了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高分辨率颗粒有机碳断面,对颗粒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比值约为400~2000,浮游植物现存量与颗粒有机碳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962.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7,42(3):518-531
依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学、矿物成份分析和P-T条件评价,将变质作用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Ⅲ阶段为峰期变质,变质条件为T=580℃,P=1.31GPa,为角闪石—榴辉岩相变质;Ⅳ阶段为绿片岩相变质。构建的P-T轨迹显示了顺时针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宿松变质杂岩分阶段的、不等速的俯冲和折返过程:早期短暂的迅速俯冲→峰期缓慢俯冲→晚期可能的相对缓慢抬升。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的峰期变质条件偏离“俯冲梯度”线,显示了大幅增温、压力变化轻微的特征,这一增温可能是由于受到扰动的热结构恢复所致。结合前人对高压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的研究,认为宿松变质杂岩与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单元至少有0.5GPa的压力差,约15km厚的地壳损失,两者为太湖—马庙断层(F2)所分隔。  相似文献   
963.
揭示洋中脊与地幔柱(脊-柱)之间的可能联系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与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窗口,也是过去40多年以来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在绵延八万多千米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部分洋脊片段会受到地幔柱作用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显示,大西洋的形成演化与地幔柱作用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尤其在南大西洋的裂解、打开演化过程中,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始终与其周围地幔柱(如圣赫勒拿、阿森松、特里斯坦、高夫、发现等地幔柱)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关系,导致沿脊出露玄武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特征。本文在系统性总结脊-柱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与南大西洋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南大西洋中脊13.2°S~24.2°S地区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南大西洋中脊研究区的岩浆演化、地幔源区性质;指示出圣赫勒拿地幔柱物质向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传播的主要方向;圈定了圣赫勒拿地幔柱对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地幔源区性质在沿脊方向的影响范围(14.2°S~20.4°S);同时推测了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与圣赫勒拿地幔柱之间受地幔柱影响的软流圈地幔物质在大洋岩石圈底部的空间展布。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南大西洋...  相似文献   
964.
965.
回顾了河南地矿系统勘察施工业的形成与发展,概述了岩土钻掘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指出了存在的突出矛盾的问题,分析了“九五”末和21世纪初勘察施工业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发展勘察工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66.
太阳系原始同位素组成是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基础。评述了太阳星云的原始放射性核素丰度特征及解释此丰度特征的分子云自增丰模型、AGB星污染模型和散裂反应模型。陨石包体中前太阳矿物颗粒的同位素组成异常表明,前太阳颗粒中低密度石墨、X型碳硅石可能来源于超新星爆发,而AGB星或红巨星被认为是尖晶石和碳硅石的最可能的恒星来源。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氖和氙的同位素组成异常也与超新星爆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7.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沉积特点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振波  石学法 《沉积学报》1999,17(12):775-781
借助于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的微体化石数量及组合的分布特点、沉积特征、微体化石浮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与黑湖、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黄海沿岸流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本区的粒度分析资料,把表层沉积物划归为下类型。南黄海中、西部、1粘土沉积。2.粉砂质粘土沉积,3.细砂与粉砂沉积,4.砂砾告示浊杂沉积;东侧;从北至南依次排列为砂1泥质沙1、沙质泥和泥质沉积。此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的物  相似文献   
968.
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康慕谊  江源  石瑞香 《地理科学》2000,20(2):115-120
在分区选择典型样点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对中国东北带(NECT)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出样带上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较剧烈的区域为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此结论对样带上的生态敏感区域制定土地利用开发与管理下策应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69.
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含油气系统及有利区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是评价盆地含油气的一种新方法 ,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提高勘探效益、降低勘探风险、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巴彦浩特盆地现有的勘探成果 ,对盆地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 ,识别出盆地南部海西期—印支期石炭系破坏型含油气系统和北部燕山期—喜山期石炭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的分析 ,指出盆地北部及其中的黑汕托—赛勒背斜构造带是盆地开展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70.
在大别山菖蒲地区新鲜硬玉石英岩逐步退变为片麻岩的变质作用过程中,其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元素发生了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SiO2,FeO,微量元素Ba,Zr,Ga以及稀土元素La,Ce,Pr,Nd,Sm,Eu逐步升高,而TiO2,Na2O,Fe2O3微量元素Rb,Y,Nb以及稀土元素Gd,Tb,Dy,Ho,Er,Tm,Yb则逐步降低。这反映了矿物晶内的元素的迁移以及外来流体的参与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一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