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6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685篇
海洋学   305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91.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相似文献   
892.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M11,M2-1铁锰结壳样品超微化石的分析,在Ⅱ+Ⅲ层结壳层中发现了中新世以来的超微化石种类H.carteri,C.leptoporus和G.oceanica。据此,把Ⅱ+Ⅲ层结壳归属于第3个形成期中新世一更新世发育的结壳,相当于Halbach等人提出的年青世代层。Ⅰ层内钙质超微化石的缺失可能与白垩纪末期碳酸盐补偿深度的骤然变化有关。冷的、富氧的南极底层水不仅为结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氧化环境,而且造成了广阔的区域性的沉积间断,从而为结壳提供了生长场所。  相似文献   
893.
西太平洋Lamont海山中新世以来富钴结壳成矿环境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西太平洋Lamont海山12个站位33个富钴结壳样品的主元素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该海山富钴结壳成因类型属于水成成因,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基本未受到磷酸盐化作用的影响。Lamont海山的一个富钴结壳样品剖面的电子探针数据显示,该海山富钴结壳的成矿环境在新第三纪以来至少存在2个演化阶段:第1阶段,23~15 Ma,富钴结壳中Mn相对富集,成矿环境以富氧贫硅为特征;第2阶段,15~0 Ma,富钴结壳中Fe相对富集,成矿环境以贫氧富硅为特征。成矿环境的氧化能力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联系新生代世界大洋,尤其是西太平洋的地质演化背景,认为引起成矿环境演变的原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大洋板块的WNW向漂移和新第三纪以来全球水道开合,造成了Lamont海山所处海区最低含氧带逐渐减薄。  相似文献   
894.
针对我国东海2种重要赤潮肇事生物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进行了种群增长过程和种间竞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不同氮磷比对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种群增长过程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会影响其最终的细胞密度;在混合培养时,营养盐组成比例不同对东海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间竞争过程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其最后竞争结果。竞争物种的细胞起始密度对种间竞争结果有明显的影响,P.donghaiense和A.tamarense的接种细胞密度比为2 000∶100和2 000∶200时,东海原甲藻占优势;当接种细胞密度比为4 000∶400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占优势。  相似文献   
895.
桑沟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年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桑沟湾20 a中4个年度网采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4年度浮游植物物种数量较1983-1984年度明显减少;浮游植物α-多样性指数周年变化规律近乎"双峰"型,2003-2004年度α-多样性指数较1989-1990、1999-2000两年度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跟1983-1984年度的相比降低程度不显著(P>0.05);空间β-多样性指数年变化趋向于"单峰"型,且4个年度的β-多样性指数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只是年度平均值略有升高;1983-1984年度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高多样性只发生在低生物量时,而且生物量高时多样性一定低,而其它3个年度未发现该规律;养殖区内外2站位的比较结果表明,扇贝养殖可一定程度地降低浮游植物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896.
浅论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柱状构造为富钴结壳中多种微观构造类型之一。为探讨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形成机制,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探针技术分析了位于中太平洋某海山的富钴结壳中柱状构造的微观形态和微区元素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构造是由围绕核心的微层呈弓形外延辐射生长逐渐分枝而成。壳层由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叠置而成,其中亮色微层富锰、钴、镍和氧,而暗色微层富铁和硅;同一微层各部分的生长速率不同,介于0.27~0.92 mm/Ma。柱状构造壳层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变化以及相应成分的不同是微观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结果,而柱状构造的分枝和同一微层生长速率的差异则与富钴结壳生长界面有界面双电层有关。  相似文献   
897.
南黄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夏季(7-8月)在南黄海进行的调查中,共鉴定出192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122种、甲壳动物22种、软体动物33种、棘皮动物8种、其它门类7种,优势种主要为小头虫科(Capitellidae)、掌鳃索沙蚕(Ninopalmate)、圆楔樱蛤(Cadella narutoensi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紫蛇尾(Ophiophplis mirabilis)、安岛反体星虫(Phascolosoma onomichianum)等20多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02 ind.·m-2,其中多毛类为57 ind.·m-2、甲壳动物为12 ind.·m-2、软体动物为24 ind.·m-2、棘皮动物为6 ind.·m-2;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湿重生物量为29.30 g·m-2,其中多毛类11.98 g·m-2、甲壳动物2.20 g·m-2、软体动物5.56 g·m-2、棘皮动物4.85 g·m-2.在南黄海西部32°30′~36°00′N的较浅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高,而南黄海中部深水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低.与2000年夏季调查结果相比,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偏低,平均生物量相近;与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夏季的数据相比平均生物量稍低,但多毛类生物量明显偏大,软体动物生物量偏低.  相似文献   
898.
报道了2005年春季南海北部23个大面站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73种,硅藻种类最多(50种),其次为甲藻(22种)和金藻(1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为3.07×104cells/m3,以硅藻为主(相对丰度平均93.8%),其次为甲藻(相对丰度平均6.16%)和金...  相似文献   
899.
通过对取自孟加拉湾中部的1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测试分析,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在所有测试元素中,Si含量最高,其次为Al,且这两种元素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72.07,指示研究区沉积物风化程度位于喜马拉雅源区和印度源区沉积物之间。因子分析和判别函数计算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自喜马拉雅源区和印度源区。使用Ti标准化后的元素比值反演模型估算的喜马拉雅源区和印度源区对研究区沉积物的相对贡献比例分别为83.5%和16.5%。其中,喜马拉雅源区对研究区东部沉积物贡献相对较大,而在研究区西部印度源区贡献比例相对东部为高。喜马拉雅源区物质向研究区输运的主要动力机制包括浊流及其溢流、表层季风环流携带的河流冲淡水,而印度源区物质主要通过表层季风环流特别是东印度沿岸流向研究区输运  相似文献   
900.
根据2002年6—9月和2003年7—8月逐月在浮山湾海域进行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在浮山湾海域,2002年6—9月的调查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2种,隶属6门;在2003年7—8月的调查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4种,隶属5门;节肢动物门种类占所鉴定出的浮游动物种类的比例为76%~79%,节肢动物门占有所调查浮游动物种类的比例比较稳定。把浮山湾海域调查发现的浮游动物种类结构与胶州湾、南黄海和东海海域调查发现的浮游动物种类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以上4个海域调查发现的浮游动物共有种有16种,浮游动物不同种达71种;②浮山湾与胶州湾虽然都为近岸、近海海湾,但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调查发现有14种不同的浮游动物;③浮山湾和胶州湾与南黄海和东海海域,调查发现的不同种类浮游动物达41种;④浮山湾海域调查发现的独有种浮游动物有17 种,与4 个海域调查发现的相同种浮游动物的数量(16种) 基本接近。沿着胶州湾、浮山湾、南黄海、东海的海域,研究随着区域的不同浮游动物种类结构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