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6篇 |
免费 | 261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8篇 |
大气科学 | 202篇 |
地球物理 | 403篇 |
地质学 | 644篇 |
海洋学 | 121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57篇 |
自然地理 | 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76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采用云南省地震局3个有人值守国家测震台和5个无人值守国家测震台记录到的2021年11月25日圣克鲁斯群岛MS 6.0地震波形,运用测震学分析方法,对此次地震进行分析,提出其常见震相的一般性特征,并且重点总结了PKPPKP震相的特征,以免误将该震相分析为1个新地震的P波,分析结果表明PKPPKP震相在震中距约为70°时明显。 相似文献
163.
164.
震(前)兆远场异常与德令哈6.6级地震临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要叙述了2003年4月17日发生在青海德令哈6.6级地震及异常台站概况。采用甘肃省内11个地电台共61个测项(其中电阻率28个测项、自然电位28个测项、大地电场5个测项)及地震活动空间扫描图像(频度场、6值、GL值)进行筛选,从中检索到了15项异常指标。经对数据的处理与临震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出现为6.6级地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临震异常判据;这些异常判据也可为将来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5.
一次无地面冷空气触发的西南涡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重庆西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涡的演变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的西进北抬为水汽的输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西南涡的最强盛期,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位置和强弱变化与低涡及强降雨的位置和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在此次过程中虽然无地面冷空气的触发,但由于高层较强的冷平流形成的干冷盖和低层的暖湿气流与强烈的上升运动的极佳配合,使得强对流天气得以发生,高层的干侵入成为此次过程的触发动力;(4)西南低涡上空的不同高度上不同强度的干侵入效应,使得高层高位涡下传,而高层高位涡区的下传和中低层高位涡区的加强,导致西南低涡的气旋性环流加强,降水增强. 相似文献
166.
白超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2)
一、国家要求铁路勘测设计的技术要赶上国际水平周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曾希望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十二年后要达到国际水平,我们铁路勘测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当然不能例外,也要在这十二年内赶上国际铁路勘测设计的水平,或者还要超过他们。根据我这几年和大家一块工作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线路工程师,对于线路布置,是有很高的技巧,我们的大建工程师,对于桥隧结构,也有精湛的研究,只是对于工程地质知识的运用,为了达到国际水平,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加一把力。德国大土木建筑工程师寇克虏曾说过:“土木工 相似文献
167.
168.
169.
资源型城镇在其鼎蛊发展期就必须进行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利用方式转变,及时重建生存空间,避免出现人口大迁移
资源型城镇应通过实现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评议与认定,争取国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这是实现产业接替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