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413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地处豫北的浚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隋文帝开皇三年设置的最大粮仓——黎阳仓就在该县境内。近年来,该县又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和“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在各地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浚县这朵农业之花为什么开得这么艳?原来他们的镇粮之宝是三措并举抓耕保。  相似文献   
862.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带,小圆山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位于青海祁漫塔格东段,其成矿作用与斜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矿体产于斜长花岗斑岩的外接触带。利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获得斜长花岗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16.9±1.9)Ma(n=16,MSWD=2.9),厘定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斜长花岗斑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REE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U、Th),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显示了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式稀土配分型式,呈明显负Eu异常。综合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小圆山斜长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构造阶段,为区域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的产物。  相似文献   
863.
郑力畅      齐行军  庄建  许国山      李东军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2):080-88
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支吊架理应保障建筑机电工程设施和管道系统均具备良好的服役性能。因此,对抗震支吊架的抗震性能进行检测至关重要。本文以某典型地下室抗震支吊架为对象开展了顺管向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通过多工况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支吊架的位移和加速度的地震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抗震支吊架显著降低了管道位移,减振率最高可达到96%,但对于加速度响应的抑制作用较小。易损性分析表明:采用成品支吊架时,管道系统在遭受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时会发生严重损伤,而采用抗震支吊架的管道系统能够保全其功能。  相似文献   
864.
气候环境对古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小珠山文化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支考古文化,其发展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晰。为了研究小珠山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本项研究分析了以辽东半岛为主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结合主要遗址的考古记录,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的发源、发展、衰落过程、文化交流、遗址分布、生业模式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显著影响。早全新世8.2 ka B. P.冷事件可能促进了兴隆洼文化的南下,是小珠山文化发源的有利条件;中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小珠山文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全新世晚期,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小珠山文化第三期的文化交流以及农业发展,4.2 ka B. P.气候事件则可能是导致小珠山文化走向衰落的重要气候因素。小珠山文化遗址分布呈现出由海岛到陆地的特点,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岸线和可利用资源等变化是导致小珠山遗址分布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对文化交流和生业模式的改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对揭示长时间尺度下古文化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5.
866.
结合城市元胞自动机(CA)方法和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一个基于元胞的3维虚拟城市.首先建立基于元胞实体数据结构的城市CA模型,用以表示3维虚拟城市中建筑物的平面分布状态.通过CA模型生成一组城市建筑物的时空分布数据.然后利用DEM和DOM数据生成一个真实的3维地形,建立了不同种类的3维建筑模型库.最后通过程序调入城市3维建筑模型,根据元胞实体属性将模型布设于3维地形的相应位置,生成3维虚拟城市.
Abstract:
This paper unified the urban cellular automata method and th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 (3D) virtual city which was based on automata. First, constructing an urban CA model that is based on the data structure of cellular entities can present the plane distribution state of the building in the 3D virtual city. The CA model was used to compute a group of temporal layout data of buildings in the virtual city,Then,DEM and DOM data were used to generate real three-dimensional terrain and produce different type library about 3D building model. Finally, The program was used to load and lay the 3D buildings to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in the 3D virtual terrain to obtain a 3D virtual city, according to the cellular entity attribute.  相似文献   
867.
早春二月,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遭受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鹤壁市的十地整理复垦项目在抗旱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旱麦田基本上可达到全部冬灌一遍,缓解了全市的旱情.  相似文献   
868.
信息融合技术在神府-东胜地区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神府-东胜地区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针对这一地区的环境特点 ,形成了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体系包括环境压力负荷、环境问题、环境潜力三个方面的十个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知识 ,实现了全部因子的权重排序。以 GIS为技术支撑 ,对各专题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 ,建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详细客观地评价了该区的环境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869.
目的:通过相位对比Micro-CT研究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并探讨该技术对在体内耳微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成年小鼠,麻醉后处死;应用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扫描小鼠双侧内耳;重建CT数据,像素点大小9μm;进行图像重组,得到像素点尺寸不同的CT图像。结果:在像素点大小为9μm的CT图像上,可清晰观察耳蜗蜗轴、骨螺旋板、椭圆囊斑、球囊斑等微小结构;像素点大小为36μm的图像仍可显示以上目标结构;像素点大小为54μm的图像上,各微小结构边缘不太清晰,只可显示其轮廓;像素点大小为72μm的图像上,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已不可见。结论: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对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成像具有明显优势,且在像素点尺寸不大于36μm的条件下,相位对比Micro-CT可较为清晰地显示在体小鼠内耳微小结构。   相似文献   
870.
1976年黄河改道以来三角洲近岸区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黄海军  樊辉 《海洋与湖沼》2004,35(4):306-314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沿岸10个河口、潮汐汉道的23景陆地卫星影像高潮线的解译与对比,探讨自1976年黄河改道以来,三角洲岸线的变化特征;同时,利用GIS软件处理1976年和1992年滨海区水深测量数据,并与黄河利津站同期入海沙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黄河三角洲总体处于侵蚀破坏阶段,侵蚀岸线长相当于淤积岸线的2倍;2)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岸线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人工海岸长度大幅度增加,总岸线长度缩短,岸线趋于平直;3)52.6%的黄河入海泥沙堆积于入海口附近,其中92%的泥沙堆积在15m水深线以内,向外迅速减少,20m水深线以外出现侵蚀;4)87%黄河入海泥沙往东、东南方向扩散与沉积,往南、东北方向扩散与沉积的泥沙很少,河口的北、西北方向整体上处于侵蚀状态。海岸侵蚀与河口泥沙的输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