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73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1.
从中国东部山东的荣成、诸城和莒南地区采集的四个榴辉岩样品中,柯石英的假象以包裹体的形态产在石榴石内。次浑圆状石英包裹体由中心不规则状石英多晶集合体和边缘放射状纤维组成。有些包裹体还含细粒钾长石。石英也可呈多边形晶体产在基质中。榴辉岩样品中的原生组合主要由石榴石(镁铝榴石=23—40mol%和钙铝榴石=15—30mol%)、绿辉石(硬玉=38—57mol%和锥辉石=0—4mol%)、角闪石、白云母、磷灰石和金红石组成。原生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由韭闪石到镁绿闪石。荣成和莒南的样品中还有原生蓝晶石。在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次生矿物有:韭闪石(或基性韭闪石)、绿帘石以及钠质普通辉石和钠质斜长石的后成合晶。柯石英—榴辉岩阶段的p—T条件大约为>2.8GPa和800—840℃。榴辉岩呈独立的岩体零散地分布于中朝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间的缝合带附近。含有柯石英或其假象的高压榴辉岩在华东和华中的前寒武纪地体中可能有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712.
依据2019年8月份莱州湾表层沉积物及大型底栖生物资料,分析了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对底栖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 显示,莱州湾沉积物分为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4种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平均58.96 μm;共采集大型底栖生物7门113种,主要种类为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不同粒度的沉积物中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密...  相似文献   
713.
委民正 《福建地质》2023,(3):211-216
平台依托“天地图·福建”,利用三维地理信息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了连接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三维立体监测大数据中心,并实现了数据汇集、灾情预警和灾情处置的信息化闭合管理功能。正式上线运行2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14.
海雾与低云的分离是当前海雾遥感监测的难点,为提高日间海雾监测的准确度和实时性,本文针对2015—2020年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11次海雾过程,在分析海雾与低云在云特性、可见光反射率、亮温和亮温差及纹理特征差异的基础上,使用Terra/Aqua卫星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传感器及S-NPP/NOAA-20卫星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传感器的云和反射率产品,建立基于云特性的多源卫星日间海雾探测模型,有效分离了海雾与低云。利用CALIOP(cloud 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后向散射和垂直特征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MODIS(Terra)、MODIS(Aqua)、VIIRS(S-NPP)海雾识别的召回率最高为0.97、0.96、0.89,VIIRS(NOAA-20)与VIIRS(S-NPP)精度相当,与VIIRS(S-NPP)一致性超过0.8的VIIRS(NOAA-20)海雾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715.
文章依据2018年8月长岛海域表层海洋沉积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通过单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各种元素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长岛表层沉积物各污染物的单因子指数P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s、Cr、Cu、Cd、Zn、Pb、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Hg,重金属指标污染情况较理化指标严重;全部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05,属低生态风险;Cd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为47.0%,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长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元素的主要来源包括:①大气沉降、海上交通排污带来的重金属污染;②周边区域的养殖面源、生活污水污染等带来的重金属污染;③煤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开发等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716.
目前进行质量负荷位移建模时通常使用的是全球或区域平均的一维地球模型,这类地球模型无法反映地壳结构的局部差异,如地壳厚度、地震波波速等.本文利用地表气压再分析数据产品NCEP/NCAR Reanalysis 1(NCEP R-1)和不同地球模型(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PREM)、AK135、STW105和CRUST1.0)计算的负荷格林函数计算中国陆区的大气负荷垂向形变,结合GPS实测位移数据,评估基于不同地球模型计算得到的地表形变的差异.通过比较PREM与不同地球模型的建模结果发现,一维地球模型之间的建模差异较小,主要集中在气压变化较大的东部地区和西北地区,气压变化较小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建模差异则更小.相反,PREM与CRUST1.0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建模差异最大,在东部地区的建模差异最小.PREM与STW105、AK135和CRUST1.0在中国陆区的最大位移建模差异分别为0.05、0.34和0.44 mm.不同地球模型的建模差异是由负荷格林函数不同产生的,而负荷格林函数在近场受上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对于局部地壳结构差异明显的青藏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717.
为摸清山西省芮城县地震灾害风险状况,基于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按照抽样相关规范规定,对芮城县房屋建筑开展抽样详查。对本次调查的79栋建筑物进行分析表明,城区中心、乡镇中心的建筑绝大多数结构使用功能正常;郊区、农村地区个别老旧建筑出现墙体腐蚀剥落、地基不均匀沉降,多数土木结构墙体开裂,地基不均匀沉降。根据详查结果,对该地区典型结构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18.
为研究青藏高原向东构造挤压过程中,构造变形扩展方式的变化,文章选取青藏高原东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定及分析工作。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块体具有诸多低温热年代学及构造隆升差异:若尔盖盆地样品冷却速率较为集中,介于1.257~1.285℃/Myr,而龙门山块体样品冷却速率变化较大,介于1.243~2.875℃/Myr;若尔盖盆地在100 Ma以来共经历了2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100~80 Ma(冷却速率为4.40±0.395℃/Myr),第二次为21~12 Ma(冷却速率为2.89±0.597℃/Myr),龙门山块体东缘地区在70 Ma以来,总体上表现为构造隆升程度的逐渐增强,且在8 Ma以来构造隆升持续增强,冷却速率达到了5.75±0.238℃/Myr;若尔盖盆地的构造变形属于前展式构造扩展,而龙门山块体则为后展式(自8 Ma以来),文章将该过程总结为“构造变形扩展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部分”在第四纪(4.48 Ma)达到龙日坝断裂附近,形成兼具逆冲与右旋走滑的龙日坝断裂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