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273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558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6篇
  1974年   16篇
  1964年   13篇
  1959年   15篇
  1958年   18篇
  1957年   20篇
  1956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成藏区带地球动力学与远景圈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区油气勘探和评价,主要划分4个层次:盆地分析→油气系统→成藏区带→远景圈闭。各类原型盆地的形成与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可简化为裂谷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等。油气系统在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形成裂谷型油气系统、台地型油气系统和造山型油气系统。中国许多大型盆地属于叠合盆地,并构成复合油气系统和成藏区带。各类成藏区带和远景圈闭也与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92.
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库尔勒市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5年6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 4.5、Arc GIS 10.1等专业软件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库尔勒市近25 a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及演变过程、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及距离和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变化特征等。研究表明:近25 a间库尔勒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年均增加速率为15.18%。耕地和未利用地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贡献较大。城市向东南方向扩展,城市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了总共2 118.46 m。城市空间扩展紧凑度呈下降趋势,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城市空间扩展趋于结构疏散化、形状复杂化。针对于以上特征及扩展趋势,分析了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中国1961—2014年逐日降水观测等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干湿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最早进入湿季;干季由四川盆地、贵州南部开始。西南中东部以及南部等地的湿季长度较长,干季则与之相反。干湿季开始日期以及干湿季长度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发生了气候突变,呈现湿季长度变短,干季变长的趋势。湿季降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并表现出中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干季降水则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点,在东部呈增加,在四川等地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湿季异常偏湿(干)年,开始日期易偏早(晚),结束易偏晚(早),长度偏长(短);干季开始异常偏早(晚)年,干季长度长(短),干季略偏湿(干);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西南地区干湿季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利用保护区的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7 a来,冰川和草地面积持续增长,增幅分别为12.37%和99.36%;水体和荒地面积持续减少,减幅为23.07%和12.15%;林地前阶段(1989-2003年)减少16.77%,后阶段(2003-2016年)增加57.91%。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前阶段为0.39%,后阶段为0.36%;前阶段转化率为21.95%,后阶段转化率为18.91%。水体、草地和林地的转化率较高,冰川和荒地的转化率较低;尽管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内部结构变化较复杂、频繁,但各类型之间相互转换的活跃程度逐渐趋于平缓。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1%,生态环境逐年改善。致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驱动力为气候的变暖湿和土地利用政策的改变。近27 a来,研究区中高山带降水量的增加,扩大了保护区冰川雪地的面积;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的土地利用政策,有效遏制了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影响,进而使生态贡献率较低的荒地转化为生态贡献率高的林草地,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5.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6月20日至7月3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中的大孔径闪烁仪(LAS)和涡动相关仪(EC)观测资料,对LAS和EC在流动沙漠地区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AS和EC测得的感热通量变化趋势一致,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总体来看,LAS的感热通量测量值大于EC测得的感热通量值.如果LAS和EC测量的允许差异|△H|≤50 W/m2时,LAS和EC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的频率达79%左右.因此,LAS完全适用于流动沙漠地区大尺度的感热通量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冬季乌鲁木齐市低层大气O3垂直分布观测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乌鲁木齐冬季边界层O_3垂直分布特征,利用系留气艇于2008年1月11-13日在乌鲁木齐市区进行了边界层O_3观测试验。利用本次观测试验的数据并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对观测期间边界层O_3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天近地面500~800 m高度以下O_3浓度较低,该高度以上存在O_3高浓度分布区,夜间整个观测高度范围内O_3浓度均较低;O_3浓度分布与太阳辐射、温度层结、风、相对湿度等因子密切相关,O_3高浓度分布区出现在逆温层底以上,且O_3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反相关分布;近地面的NO_x对O_3浓度有着重要影响。由此表明乌鲁木齐冬季低层大气O_3的分布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997.
南疆近60年来洪灾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疆洪灾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南疆洪灾,在20世纪50~70年代发生频次较低,自1980年开始显著上升。洪灾年内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7月频次最多为7.8次。春季发生融雪型洪灾,夏季以暴雨洪灾和暴雨融雪型洪灾为主。②阿克苏和喀什是南疆洪灾频次最多,暴雨洪灾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巴州是暴雨洪灾频次及持续时间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③阿克苏和喀什属于重洪灾区、巴州属于中洪灾区、克州与和田属于轻洪灾区。④洪灾损失随着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快,建议加大防洪投入力度,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998.
 塔干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主要树种之一,其光合作用和生长受到近年来频发沙尘暴的影响,这直接影响到沙漠公路的安全,为了确定这一影响的程度,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仪PAM-2100,于2009年7、8月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测定了典型沙尘暴前后塔干柽柳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并计算沙尘暴前后塔干柽柳对光合能量的吸收和耗散比例,以此确定其能量利用策略的变化。结果表明,8月沙漠腹地正常天气下,柽柳以3种形式:Y(Ⅱ),Y(NO)和Y(NPQ)吸收利用散失的能量比例为40%∶20%∶40%,沙尘暴次日3者的比例为65%∶15%∶20%,沙尘暴使得吸收能量的比例增加,提高了吸收利用的光能;利用NPQ机制主动耗散多余能量增加耗散能量的比例,防止光合机构损伤;基本的结构性散失能量的比例稍稍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沙尘暴可能造成物理上的破坏,但没有影响其光合机构的健康。降低吸收能量比例、保持较高NPQ机制散失能量以及维持结构性散失能量比例的相对稳定,是塔干柽柳耗散多余光能的重要能量调控手段,是长期适应沙漠腹地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风沙跃移运动研究——以策勒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ensit传感器、BSNE集沙仪、全方位跃移集沙仪结合2 m气象塔,于2010年7月5日至8月24日在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开展了风沙跃移运动强化观测试验,分析了该区域风沙跃移运动的部分特征。结果表明:①试验点2 m高度临界跃移起动1 h平均风速为5.0 m·s-1;跃移颗粒数与风速呈现较好的幂函数关系;②跃移输沙量的方向分布以偏西方向为主,主要集中在SW、WSW、W、WNW、NW5个方位,共计占到80.9%;③跃移运动在一日之内的任何时间段都可能发生,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段集中在白天的11:00—19:00;④观测期间0~40 cm高度范围的跃移输沙通量为199.4 kg·m-1。  相似文献   
1000.
额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北部的额敏河上游。东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南为托里县,西为塔城市,北靠塔尔巴哈台山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总面积为9531.9平方公里,县政府驻额敏镇。全县约21余万人,有蒙古、哈萨克、汉、维吾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锡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