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2013春、2016夏、2016秋三季在东印度洋中部开展的水体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ρ_(DO)2mg/L)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垂向分布上,缺氧区上边界一般位于水深100~150 m,厚度春季最厚、秋季次之、夏季最薄。平面分布上,春季缺氧区范围最大,主要位于89°00′E以东海区,其南端越过赤道向南扩展至1°12′S;夏季缺氧区的南端退缩至赤道以北海域,且分布面积最小;秋季缺氧区东西向的位置与春季相反,主要位于赤道91°00′E以西海域,其南向扩展范围可达赤道附近。从氧跃层强度来看,赤道附近氧跃层强度最强,由此向南、向北氧跃层强度逐渐减弱,与温跃层变化一致。研究表明,东印度洋中部缺氧区源于孟加拉湾缺氧区的南扩,季风性环流变化是缺氧区扩展范围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碎屑的分解耗氧和高强度的水柱层化是缺氧区得以形成和维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62.
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地质灾害频发,省内地质灾害多发区。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已查明的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点4886处,其中崩塌2596处、泥石流1673处、滑坡310处、地面塌陷221处、地裂缝86处。地质灾害造成99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733.2万元,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发  相似文献   
363.
1923~1932年陕北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历史资料,对1923~1932年陕北自然灾害特点、危害,以及灾害多发性和不平衡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23~1932年,陕北自然灾害具有受灾时间长、范围广,受害程度不一、地域不平衡,受灾种类多、多灾并发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陕北灾害多发性和不平衡性的原因;除灾害本身较为严重外,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加剧了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364.
Lectin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nate immunity of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by recognizing and disposing of pathogens.We obtained the complete cDNA of a C-type lectin(EALec1) from Epinephelus akaara using RACE.The complete EALec1 cDNA sequence was 827 bp.The 5-UTR and 3-UTR were 28 bp and 151 bp,respectively,in length.The sequence also contained a polyadenylation signal AATAAA and a poly(A) tail.The EALec1 cDNA encodes polypeptides with 215 amino acids,including a signal peptide of 31 amino acids.Th...  相似文献   
365.
后记     
王颖 《第四纪研究》2007,27(5):900-900
地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交,海陆交互作用与悠久的人类活动影响,赋予我国在气候、地貌、生物,尤其是陆地延伸到海洋的“海陆过渡带”以独特的环境效应。长江、黄河贯通东西,是联系海陆与传输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动脉,研究河海交互作用及其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非常感谢刘东生院士的关怀指导,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刘嘉麒院士、  相似文献   
366.
采用高分辨率二次离子探针(SHRIMPⅡ)定年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北带两件岩浆岩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蚀变安山岩的形成年龄为(368±7)Ma;而二长花岗岩的岩浆侵入年龄为(331±8)Ma.松辽盆地南部基底至少由两期组成:早前寒武纪[(1 839±7)Ma]变质结晶基底和晚古生代火山岩及同期侵入岩基底.认为研究区北带可能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367.
主要介绍了“智慧冬奥2022天气预报示范计划”(简称FDP)的运行与评估结果。此次FDP是在我国首次针对中纬度山区0~10 d冬季天气预报展开的示范计划,国内气象部门内外共22家单位、近40个数值模式或客观预报系统参与了该计划。FDP实现了实时运行所需的多种源数据和多源数据产品的高效传输分发、监控、实时处理、综合集成显示。首次开展了次百米级客观预报、人工智能释用订正预报等新型技术在冬奥复杂山地赛场的实时示范应用,为冬奥气象中心和3个赛区预报团队提供了丰富多样和稳定可靠的高精度客观产品,有力支撑了高标准的冬奥气象服务保障。针对参与FDP产品的系统性检验评估发现,与模式系统原始预报相比,释用后的专项站点预报对平均风、阵风、温度、相对湿度等要素的预报误差明显减小。但是对于冬季复杂山地的降水、能见度预报,客观预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而且站点解释应用效果不明显。此次FDP对风、温度、降水、能见度、相对湿度的最优预报检验指标(最小误差值),总体体现了目前国内在中纬度山区冬季天气客观预报的大致水平和现实能力,对于认识复杂山地冬季天气预报存在困难、提升高精度天气预报水平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68.
地表基质是支撑林草水等地表覆盖层的基础物质,影响着陆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部提出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后,众多学者开展了积极、有益探索,对地表基质类型划分提出了不同建设性意见,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具体的三级分类方案。以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地表基质调查工作为基础,结合国内不同地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探讨了山区和平原两种地貌类型区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指标,确定了三级分类方案。山区包括岩石、砾质、土质3种基质,平原包括砾质、土质2种基质。岩石基质共23个三级类,分别为岩浆岩6个、沉积岩11个、变质岩6个;砾质基质共16个三级类,其中巨砾、粗砾、中砾及细砾各4个;土质基质共66个三级类,其中粗骨土和砂土各3个(山区与平原相同),山区壤土与平原壤土各2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