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铮  朱永彬  刘昌新  马晓哲 《地理学报》2010,65(12):1559-1568
从能源消费、水泥生产和森林碳汇3 个方面对中国未来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估计。其中,能源消费碳排放是在能源-经济框架下利用经济动力学模型对最优经济增长路径下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得到的,同时考虑了能源结构的演化及不同能源品种在碳排放系数上存在的差异;水泥生产碳排放则是在对水泥产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认为水泥产量与城市化进程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城市化进程遵循“S曲线”发展规律;森林碳汇是通过引入CO2FIX模型,分别对原有森林与新增可造林的固碳能力进行估算,最终合成了中国未来的净碳排放曲线。结果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在2031 年达到高峰,为2637 MtC,对应的人均GDP低于OECD国家的实证经验;人均排放高峰出现在2030 年,为1.73 tC/人,远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2006 年水平;水泥生产碳排放增长放缓,2050 年控制在254 MtC左右,占工业总排放的12%;森林碳汇至2050 年可累计吸收6806.2 MtC,年吸收量逐渐下降;净排放也于2033 年达到峰值,为2748 MtC。  相似文献   
122.
气候保护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铮 《地理研究》2010,29(11):1921-1931
对国际上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保护经济影响模拟研究状况进行了讨论,认为气候保护研究应该侧重模拟分析;评价了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使用的排放情景专门报告中依赖的6个模型特点,指出IPCC的SRES模型不仅忽视了内生技术进步和国际GDP溢出,而且是缺少反映人类应对行为的被动型模型,现在需要发展主动型模型。还讨论了我国面对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保护模拟研究的不足,认为我国过分依赖适应气候变化分析的统计学模型,而不是适合气候保护研究的动力学模型。建议开展经济动力学模型、非线性CGE模型和基于自主体的模拟模型研究,提出全球气候保护的中国方案。本文介绍了LRICE模型框架,该模型的特点是干中学的技术进步,能反映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进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潜力,更接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23.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历史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了河南省1995—2006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了2007—2050年河南省平稳经济增长路径下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和2007—2050年的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计算了河南省2007—2050年在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先是逐年下降,到2003年发生转折,出现上升的趋势;同时,预测的2007—2050年的能源结构显示,河南省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石油与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另外,河南省分别在2036年和2034年达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高峰;人均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高峰则出现在2033年和2032年。另外,尝试预测了河南省森林碳汇潜力,发现2006—2050年累计森林碳汇量持续上升,到2050年,累计碳汇量达131.14M tc。  相似文献   
124.
滕丽  蔡砥  王铮 《地理科学》2008,28(4):478-482
区域溢出是一种重要的新经济现象。区域知识溢出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区域相互作用的可观察事实可能为区域知识溢出提供某种传递机制。基于人口迁移、铁路贸易两种可观察事实,采用CH模型和反事实估计法验证了中国省域尺度上的溢出是否与人口迁移或铁路贸易有关。还考虑了省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性和贸易联系紧密性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知识溢出与反映区域相互作用的可观察事实有关,而不是随机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5.
适度旅游圈时空规模的可计算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山  王铮 《地理学报》2009,64(10):1255-1266
立足旅游圈的"组合产品"属性,引入游时和旅径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来衡量旅游圈规模,从而发展适度旅游圈时空规模分析的可计算模型,并对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适度旅游圈规模与游客出行尺度显著正相关,以游览时间(T1,天)表征的适度旅游圈时间规模随游客出行距离(D,km)增加而呈现出T1=0.0715D<'0.5666>的幂函数形式增长;以旅径(ψ,km)测度的适度旅游圈空间规模随游客出行距离增加而呈现为"Y"型模式的分段函数关系,其中当D ≤ 322时,ψ=0,而当D>322时,ψ=253.6 lnD-1464.6.[2]在中国大陆,仅考虑市场因素,距离目的地300 km以内的近程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而300 km以外的市场需求则驱动了旅游圈的形成和扩张,且其规模的增长具有收敛性,就适度旅径而言不宜超过600 km.⑨旅游圈以连续型游时和离散型旅径之间的"时空联动"实现从一个规模状态向另一个规模状态的"跃迁".形成嵌套结构;就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而言,沪苏杭圈和沪宁杭圈已经发展成熟,并分别试图向沪苏黄圈和沪宁黄圈跃迁,而新的沪杭甬圈也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26.
针对煤炭开采易造成地表塌陷及含水层破坏等问题,采用类比法计算了彬长矿区规划新建的矿井——小庄矿井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采煤对地下水的影响,并提出保水采煤的措施。经计算,采用分层开采时产生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147.84 m,在三盘区将导通安定组隔水层,造成宜君组、洛河组承压含水层破坏,导通区域面积为0.773 6 km2。因此,在可能导通的区域应进行保水采煤以保证安定组隔水层的稳定,从而达到保护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和保障矿井生产安全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7.
钟章奇  李山  王铮  闫丹  刘华婷 《地理研究》2014,33(8):1427-1441
在厘清中国旅游业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识别出不同发展阶段下主要驱动因子的基础上,以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为建模工具,构建不同旅游业发展阶段下旅游者行为的模拟模型。对旅游资源因子驱动下、市场因子驱动下和文化因子驱动下的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旅游资源是影响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基础因子;随着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市场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由于旅游业发展受到旅游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持续影响,文化因子对其引导作用则可能叠加在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惯性”作用之上,进一步强化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28.
碳关税是典型的地缘政治经济学问题,对全球各国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环境影响。采用混合编程方式,开发了面向地缘政治经济分析的全球多区域CGE政策模拟器,并模拟了美国、欧盟对世界其他经济体征收碳关税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征收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造成其总产出及贸易条件等指标的下降,其中,中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冲击最大,其矿产加工与冶金、塑料橡胶化工及矿产采掘等部门的产出下降严重,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受到的负面冲击最小。同时也发现,欧盟从碳关税中的受益要大于美国,这成为其推行碳关税的重要驱动力。在应对碳关税的国际谈判中,中、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的最佳合作伙伴,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则不是。此外,美国从碳关税中的受益并不明显,是中国有可能争取的合作对象。  相似文献   
129.
上海的GDP一般增长核算与绿色GDP核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铮  刘扬  周清波 《地理研究》2006,25(2):185-192
本文引用Barro的增长核算模型和Asheim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上海的经济增长开展了核算研究。研究发现:1)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经济增长基本上由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的有效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支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是税收政策干扰了这种增长。2)上海市绿色NNP值低于GDP值,GDP值是绿色NNP值的24倍,在20世纪60、70、80年代一直都维持在3倍以上。目前,上海市的GDP与绿色NNP之间的差距缩小到了2倍左右,说明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问题的关注,已体现到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3)在目前阶段,绿色GDP不适合单独作为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但是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资源的损耗和对GDP指标不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0.
体应变观测数据稳定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钻孔体应变仪器安装和标定维护、数据曲线形态及观测精度,对比分析山东省东平、邹城和陵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结果发现:东平地震台观测质量较好,质量最佳月份精度达到0.006 5;陵阳地震台无明显干扰源,精度可达0.01。因钻孔条件不同导致观测精度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如:陵阳地震台为节理裂隙较发育的安山岩,相对东平、邹城地震台较完整的花岗岩基精度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