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短盖巨脂鲤鳃、伪鳃和鳔胚后发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切片和显微技术,对短盖巨脂鲤鳃、伪鳃和鳔的胚后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短盖巨脂鲤鳃的胚后发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1日龄),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第二阶段(2~10日龄),鳃结构发育、分化。第三阶段(11日龄之后),鳃的生长完善期。伪鳃由口腔壁分化出来,胚后发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2日龄),原基形成期。第二阶段(3~7日龄),发育分化期。第三阶段(8~21日龄),结构完善期。鳔的胚后发育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1日龄),原基形成期。第二阶段(2~5日龄),结构分化期。第三阶段(6~11日龄),充气期。第四阶段(13天以后),完善与生长期。  相似文献   
182.
以初始体重分别为(20.19±0.32)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20.11±0.47)g溯河型硬头鳟(O.mykiss)幼鱼为实验材料,以淡水组S0为对照,研究了S2(+2/d)、S4(+4/d)、S6(+6/d)和S8(+8/d)4种盐度驯化方式(即每日升盐幅度分别为2、4、6和8,直至30),对2种鱼的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比较了2种幼鱼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经过40 d的实验发现:(1)2种鱼的存活率均以S0组最高(100%),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其中,S2组下降了23%~28%,S8组下降了62%;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成活率高于虹鳟;(2)2种鱼的生长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S2组虹鳟与S0组差异不明显,但高于其他3个盐度驯化组(与S8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生长显著低于对照组,S2和S4组的生长显著高于S6和S8组;S2组虹鳟的生长显著高于S2组的硬头鳟;(3)2种鱼的摄食量(FC)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S2组虹鳟的FC与S0组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S6和S8组;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FC显著低于S0组,S2和S4组显著高于S6和S8组;相应盐度驯化组的虹鳟和硬头鳟的FC差异不明显(S6除外);(4)2种鱼的饲料转化率(FCE)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降低;S2组虹鳟的FCE显著低于S0组,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盐度驯化组;S2组硬头鳟的FCE显著高于S6和S8组,与S0组差异不明显;S0和S2组硬头鳟的FCE显著低于S0和S2组虹鳟。实验结果表明:日升盐幅为2至海水盐度30的驯化方式对20 g左右的虹鳟和硬头鳟的存活皆产生影响,对虹鳟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了硬头鳟的生长,这些影响与摄食量、饲料转化效率发生变化有关。研究表明,20 g左右的虹鳟和硬头鳟不适合入海养殖。  相似文献   
183.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经济增长极,也是人口密集暴露、特色农业种植和重点生态承载区。在全球变暖和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灾害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该流域的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需进一步深入认识。本文利用1960年以来黄河流域122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遥感、社会统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4个因子的干旱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和模型,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及其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流域区域差异显著,总体是中下游风险高于上游,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致灾因子危险性是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的主导因子,其次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而承灾体易损性贡献量相对最小。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机制的区域差异也很显著,上游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的影响大于致灾因子和易损性,中游则是致灾因子、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对干旱灾害风险的贡献度大,下游是干旱致灾因子起主导作用,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控制了风险总体格局。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规律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异常复杂,流域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季风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暴露度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等多种要素的影响。该研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和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4.
在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陵江组岩性剖面结构的细致分析,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和14个五级层序,认识到高频层序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类型,建立了研究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和高频层序格架。在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分析碳酸盐生长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类型对高频层序演化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干旱气候背景下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中高频层序与溶蚀孔隙型储层形成的关系模式,并且层序表现出对溶蚀孔隙型储层和膏溶孔洞型储层发育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认为二级构造层序影响着岩溶缝洞型储层和裂缝—溶洞型储层的形成发育。总结出与各级层序相关的暴露期间大气水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和表生期)为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5.
对过去2 000a气候变化的研究是解决20世纪气候变暖归因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北半球和中国区域温度变化重建、外部强迫变化及其对温度影响等方面回顾了过去2 000a气候变化的研究历程,论述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新的科学认识。主要认识有:(1)在十年至百年尺度上,过去千年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夏半年温度变化基本同步;(2)在百年尺度上,太阳活动在北半球温度变化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年际到十年尺度上火山活动是北半球温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频繁的大型火山喷发事件也会造成百年尺度上气候冷暖平均态的转变;(3)温室气体是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暖的主导因素之一,但其中的年代际波动受到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今后,将模拟与重建结果结合起来量化各驱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而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是过去2 000a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6.
黄土高原西部风成沉积的研究,是近年古气候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对新生代风成沉积底界的认识仍存在争议。渐新世晚期发育于兰州地区的咸水河组的岩性特征与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有相似的特征,对其进行系统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对认识黄土高原西部早期风尘沉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兰州以北厚约916m的凤凰山剖面进行了岩石磁学、粒度、成份分析和电镜等多种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咸水河组大部分黏土没有水平层理,其粒度概率分布曲线、概率累积曲线、组成特征和磁化率、元素含量及扫描电镜与典型黄土、古土壤和红黏土非常相似,为风成沉积,是目前发现的兰州地区新生代最老的风成沉积。这套黏土的色调和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与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接近,指示了第三纪早期一个低温干旱的地质环境。咸水河组中出现的砂砾石层,以颗粒大、分选差、一般无水平层理或层理不明显为特征,其粒度概率曲线、累积概率曲线与典型河流沉积物非常相似,是河流沉积物,指示了多期河流发育,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87.
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成都平原区内5个代表性的第四系剖面上的成都粘土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成都粘土以粉砂颗粒(5~50μm)为主,平均粒径约为7.1—7.3φ(7.4—6.6μm),缺少粗尾,〉63μm颗粒的含量很少,以细颗粒物质为主,呈双峰分布。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黄土及甘孜黄土非常相似,而与河流相沉积物有很大差异,表明成都粘土属于风成堆积。根据光释光测年(OSL)结果,成都平原区的成都粘土是晚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末次冰期堆积物,其物质主体是远源的。  相似文献   
188.
王鑫  丁雷 《辽宁地质》2012,(6):49-51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申请竞买、缴纳保证金、报价和确认成交的活动。网上交易作为操作方式的创新模式,目前正在全国逐步实施开展。  相似文献   
189.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Fe2O3 和
Al2O3 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平均值为90.92%;K2O,Na2O,CaO 和MgO 等易溶组分含量低,除K2O 含量略高于1% 外,其余氧化物均不足1%。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主量元素富集TiO2,TFe2O3,贫Na2O,MgO,P2O5,K2O,MnO。样品中的Fe2O3,Al2O3,R2O3(Fe2O3+Al2O3)与SiO2 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该地区网纹红土符合亚热带地区脱硅富铝或脱硅富铝铁的成土过程,总体形成于湿热环境。通过化学蚀变指数(CIA)、风化淋溶系数(BA)和A-CN-K 图解等对比分析,该区中更新世网纹红土的化学风化强度与九江红土、宣城红土相近,认为该区网纹红土在湿热环境下遭受了强烈的化学风
化作用,同时也表明中更新世川西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相似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0.
阎晓东  王鑫  张衡 《测绘通报》2022,(S1):78-82
军队院校在实施本科教育、首次任职培训融合培养改革后,工科专业教学中出现了课时紧张、专业课程与任职培训课程融合不够两个突出问题。本文研究总结新工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做法,结合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提出军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