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模糊网络耦合模型(Fuzzy-ANP)是一种兼顾数理性和系统性的社会效益评价工具,因其对不同评价指标相互影响的深度考量而被广泛运用于复杂社会工程项目的效益评价中。本文引入模糊网络耦合模型对舟山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的综合社会效益进行评估,通过构建基础模型、优化指标体系、综合系统测评,最终形成对项目的综合社会效益总评(83.53分)。评价结果不仅能对项目整体社会效益作出判断,亦有益于项目后期维护实施及同类项目效益测评参考。  相似文献   
132.
王琼  高原  钮凤林  陈运泰 《地震》2016,36(2):14-25
使用接收函数研究壳幔速度间断面和速度结构已是常用的技术,但介质各向异性或倾斜的莫霍(Moho)界面,都会造成接收函数波形的复杂性。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台站下方的地壳各向异性,通过信噪比测试和谐波分析两种方法来验证各向异性结果的可靠性。通过甘肃地震台网的两个台站记录,讨论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对接收函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台站BYT(白银)下方具有各向异性,而台站WYT(渭源)下方由于可能存在倾斜界面,得到的各向异性结果则有待进一步分析。为了更好地认识倾斜界面对各向异性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合成理论地震图,计算接收函数,然后利用合成接收函数进行各向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快波方向不会受到倾斜界面的影响,但是时间延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3.
新疆呼图壁人工水体大容量气枪信号发射台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新疆呼图壁人工水体大容量气枪震源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选址、建设过程及震源信号特征。从地质构造、历史地震的角度分析了地震信号发射台选址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气枪激发池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激发池岸边的低灵敏地震仪记录到的气枪信号,阐述了气枪震源的高度重复性和人工水体气枪震源信号的稳定性,并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后得出,气枪信号的优势频率为2~6Hz。最后通过叠加的方法提高信噪比,得到呼图壁气枪震源信号的传播距离约为380km。  相似文献   
134.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金  王琼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8):2859-2870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Ⅱ: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 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 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相似文献   
135.
利用IRIS全球台网记录到的远场波形对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同时,结合发震构造喀什河断裂东段的构造特征和MS6.6地震前天山中段区域应力场状态,对MS6.6地震的可能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MS6.6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35s,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6s内释放。整个破裂过程由2次子事件组成,第1次破裂强度大于第2次。此次地震破裂过程相对简单,具有双侧破裂特征,最大滑移量为45cm。MS6.6地震初始破裂点位于高滑动量区域的边缘,深部主体破裂区以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为主,浅部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2)MS6.6地震的3级以上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破裂大滑动量区域的外围或滑动量变化梯度较大的区域,主震发生后短期内余震的震源机制特征与主震破裂面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滑动矢量分布较为一致;3)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新疆地区逆冲类型的中强地震明显增多,尤其是天山中段,且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状态较为一致。显示了天山中段受构造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进而有利于具有右旋扭错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东段发生右旋走滑运动,这可能是6.6级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6.
岫岩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王琼  陈学忠  王林瑛 《地震》2005,25(2):91-97
选取辽宁省地震局沈阳数字化地震台网中的岫岩、 营口、 本溪、 北镇、 新民5个台的波形记录, 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4地震序列视应力值。 5个台资料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即岫岩序列的视应力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 震前低视应力阶段、 震时高视应力阶段和震后逐渐降低的调整至稳定阶段, MS5.4主震和5.1级最大强余震前视应力升高, 表明视应力可作为中强震及震后地震趋势预测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7.
辽宁岫岩地震序列地震运动学参数时变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的数字地震资料, 详细研究了岫岩地震序列(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前后直达S波的最大加速度峰值的时间变化特征, 及其与构造环境背景应力和视应力变化的一致性, 得到了地震运动学参数在前-主-余震形成和发生的演化过程中明显的差异性变化。 为探索前震的判别和强余震的预测, 提供了可快速精确测定的物理参数和掌握地震构造应力背景变化的物理信息。 通过对单台视应力、 剪应力τ0值、 S波加速度峰值时间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 这3个参量都是强烈地依赖于应力背景强弱的的物理量, 因此反映的是一种的物理过程, 具有一致的物理意义, 其时间变化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这3种方法由于其计算过程简便, 在地震分布变化很小, 台站位置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可较为精确的测定, 其异常的幅度明显高于正常背景值, 因此有较为显著的异常分辨率。 使用者可根据具体观测条件和现场研究的需要, 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8.
正地震波速度是反映地下介质物性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应力与波速的相关性,因此波速变化的精确测量对于监测地下应力的变化、地下结构、地震预报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监测地下波速变化的方法中,主动震源探测作为一种新型的、前沿的、精确可控的方法,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省局进行了实际的推广应用。人工震源的方法是测量地下波速变化精度最高的方法,其中气枪震源具有低频、能量大、重复性高和绿色环保的优点,这些优点表明气枪震源是  相似文献   
139.
140.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及其深部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通道,为了更全面了解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和强烈的变形特征,本文介绍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各向异性的形态,综合其他研究者得到的该区域壳幔各向异性结果,增加了部分新的资料,更新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图像,探讨了区域深部构造意义.
基于近场小震、远震和背景噪声资料计算结果,青藏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展现出独特的区域空间分布和垂向层次性分布形态,展现了3个主要特征.(1)青藏东南缘上地壳各向异性与地表变形测量结果相符,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即快波方向)呈现与地表运动特征一致的发散性,与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但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2)青藏东南缘下地壳方位各向异性展现了更好的方向一致性,但方位各向异性程度相对较弱,在红河断裂带西北端部和小江断裂带下方有两个下地壳低速区,其方位各向异性程度与上地壳相当.(3)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呈现南、北分区特征,南北分界线大致在26°20'N,快波方向在北部近似为NS方向,在南部近似为EW方向.
本文推测:(1)在26°20'N北侧的上地幔有较厚的高速体,高速体南侧边缘呈现出近EW走向的直立墙形构造,其南侧软弱的上地幔物质在EW方向上流动,导致了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在空间发生突然的变化,快波方向由北部的NS变为南部的EW方向;(2)小江断裂带是现今的华南地块的地壳西边界,但岩石圈尺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展现出的趋势性表明,华南地块的上地幔物质越过了小江断裂带到达其西侧,揭示了华南地块与青藏地块接触碰撞造成的岩石圈物质变形和上地幔软流圈物质运移的深部图像.地震各向异性能揭示区域深部构造与介质变形的信息,不同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有助于获得更清晰的各向异性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