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质学   2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西北地区特色作物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应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了白兰瓜、 大樱桃、 酿酒葡萄、 苹果、 桃、 当归、 党参、 黄芪、 甘草、 枸杞等10种特色作物的生长发育、 种植区域、 气象灾害、 生物量、 产量与品质等对现代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 气候暖干化使多年生特色作物萌芽或返青提早, 生长发育速度提前加快; 瓜果类作物全生育期缩短, 根类作物全生育期延长; 使种植区的高度提高150 m左右, 向更高纬度扩展,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对旱作农业区的特色作物气候产量下降, 对灌溉农业区的影响较少, 有利于喜温凉特色作物气候产量增加, 对较耐旱的影响较轻, 对不够耐旱受到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瓜果类作物的品质, 尤其含糖量提高. 提出了建立特色作物种植基地或示范区, 实现农工商产业系列服务, 创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新模式适应气候变化; 制定精细化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比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 评估、 预警与防御工作等4个方面的措施应对气候暖干化.  相似文献   
22.
夏季草原与戈壁地表能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试验资料,比较分析了夏季祁连山区草原和河西走廊张掖戈壁地表能量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地表能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夏季典型晴天,山区草原的净辐射、潜热通量大于戈壁,而感热、土壤热通量小于戈壁;山区草原净辐射、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大于戈壁;而感热、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小于戈壁。在山区草原,晴天潜热通量是土壤热通量的三倍多,感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差异很小,净辐射主要用于蒸发、蒸腾;在戈壁,晴天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是潜热通量的近两倍,净辐射主要用于加热地表,并通过地表加热下层土壤和地面大气。两地均存在能量不平衡现象,草原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之和小于净辐射,戈壁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之和大于净辐射,戈壁能量不平衡大于草原。导致山区草原和戈壁地表净辐射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导致山区草原和戈壁地表能量分量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陆面植被和水分,根本因素是陆面水分。   相似文献   
23.
气候因子影响天山北坡植被指数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0—2004年逐月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影像,计算了天山北坡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NDVI变化的区域分布规律,探讨气温、降水对NDVI动态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了NDVI变化的气候因子驱动的区域分布规律,并据此对天山北坡植被NDVI变化的气候因子驱动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植被状况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复合影响,气温主导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中高覆盖度林区和绿洲农区过渡带以及NDVI≤0.25的荒漠区区域内。   相似文献   
24.
禁牧对安西荒漠化草原芨芨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  王润元  郭铌  刘宏谊  王鹤龄 《干旱气象》2007,25(1):63-66,78
对安西温性荒漠化草原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工程区芨芨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与放牧区相比较,围栏禁牧草场环境中气温和叶温相对较低,空气湿度相对较高,二者环境有显著差异,表明禁牧极大地改善了草原牧草的生长环境。同时,禁牧区草地主要植物类群芨芨草叶片的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其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5.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在分析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以2002年为现状年,以2006年和2010年为预测年,对本地区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未来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将呈不断增加趋势,供需矛盾将会越加突出。2006年和2010年,在75%和90%的保证率下,现状水资源工程均无法满足各类用水需求,约有3.38~4.72亿m3和3.93~5.27亿m3的缺口,缺水率将达16.58%~23.16%和18.78%~25.18%。为保证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能够持续开发利用,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从目前来看,主要在农业节水和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等方面下功夫,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在流域虚拟水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27.
民勤春小麦NDVI与产量的关系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982—2003年的GIMMS 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和民勤站气象资料以及1985—2000年民勤作物物候期观测和产量资料,借助于GIS技术,在识别春小麦种植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生长季平均NDVI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并采用时滞互相关法对月际尺度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与春小麦NDVI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春小麦生长季平均ND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模型。结果显示,民勤县春小麦生长季平均NDVI与单产产量极度相关;月际尺度上,春小麦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相互作用同步,而滞后于日照时数1个月,且气温和降水对春小麦NDVI影响时效为1个月,日照时数为2个月;近年来,日照时数延长和降水增多有利于春小麦NDVI的增加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8.
黄土高原陆地表层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气候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高原西北部区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和高原东南部区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突变;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4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9.
岳平  张强  王胜  王润元  李宏宇  王若安 《中国沙漠》2013,33(6):1766-1774
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强降水前后榆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土壤温、湿特征的差异,讨论了水分状况对土壤热力参数及地表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土壤在10 cm深度存在一个湿层;强降水过程可使土壤湿度受影响范围接近40 cm深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感热通量是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过程中净辐射的最大消耗项;无水分胁迫条件下,潜热通量是能量平衡系统中净辐射分量的最大消耗项。降水改变了土壤湿度并使得土壤热传导率发生变化,土壤热传导系数和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0.
选取了青藏高原东北侧临夏站1980—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陇中地区闪电定位仪2006—2010年的闪电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手段对该地区雷电的年际变化、年变化、日变化、首次发生雷暴方向、地闪密度等进行了分析.基本揭示了该地区雷电的发生特征,发现一年中雷电主要发生在夏季,一天中雷电主要发生在下午及傍晚,地闪密度高于中国平均密度.对该地区雷电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