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建立了精密可控震源发射台,结合布设的28套流动地震仪的信号记录,尝试监测地下介质的动态应力变化。为了提取记录中的主动源发射的信号,本文采用了匹配滤波方法来实现弱信噪比条件下的信号检测并进行了波形变换。在提取出每个周期的主动源信号后,利用信号叠加,分别获得了1、5、10天时间的波形,有效地提高了记录波形的信噪比。然后通过互相关检测精确得出地震波的走时变化,并分析了计算误差。最后,针对实验期间发生的绵竹M_S5.6地震进行分析,获得了地震前后的走时剖面和信号变化,结果表明,距离较远的龙门山断裂北段地震未能对南段实验区域的地下介质波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2.
莱芜张家洼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东缘的鲁西地区,矿石成因类型为夕卡岩型铁矿。矿体赋存在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及白云岩接触带附近。本文通过对莱芜岩浆和热液磁铁矿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 ICP MS)分析,探讨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变化规律对成岩和成矿作用的指示,为揭示张家洼铁矿的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提供重要制约。分析结果表明,莱芜岩浆磁铁矿与热液磁铁矿相比明显富集Ti、V、Cr等亲铁元素,相对富集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以及Sn、Ga、Ge、Sc等中等相容元素,Mg、Al、Mn、Zn、Co显著富集于热液磁铁矿中。Ti、V、Cr以及Mg、Al、Mn、Zn在岩浆和热液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Ti、V、Cr从熔体中进入磁铁矿主要受温度、分配系数以及fO2控制。Mg、Al、Mn、Zn主要受控于水岩反应和后期绿泥石+碳酸盐脉的交代,这些元素通过类质同象替换富集于热液磁铁矿中。Co在热液磁铁矿中除了受水岩相互作用和后期流体交代的影响外,硫化物的出现会导致Co含量急剧降低。Si、Ca、Na及Sr、Ba在岩浆和热液磁铁矿中的地球化学行为非常一致。Ti Ni/Cr图能够用于区分岩浆和热液磁铁矿,莱芜岩浆磁铁矿中Ti含量较高且Ni/Cr比值≤1,热液磁铁矿Ti含量较低且绝大多数Ni/Cr比值≥1。张家洼热液磁铁矿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包括(1)早期原生粒状磁铁矿和(2)早期次生磁铁矿;晚期阶段包括(3)晚期原生磁铁矿和(4)晚期次生磁铁矿。原生磁铁矿具有典型的三联点结构特征;次生磁铁矿受后期热液交代影响表现为多空隙,通常呈不规则状、树枝状、骸晶以及交代残余结构。磁铁矿微量元素生动记录了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从早期到晚期、从原生到次生都显示Mg、Al、Mn、Zn包括Co含量持续升高,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朝着富集这些微量元素的方向演化。后期流体的交代导致绿泥石蚀变为磁铁矿,连续水岩相互作用和后期流体的交代以及绿泥石直接蚀变是导致热液磁铁矿富集Mg、Al、Mn、Zn等元素的主要原因。热液磁铁矿晚期孔隙较为发育,孔隙度的增加促使更多的流体和磁铁矿发生反应。热液磁铁矿的微量元素不仅能够反映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而且可以反映围岩性质以及水岩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83.
大桥坞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带东段,其赋矿围岩为一套流纹质火山-侵入杂岩。目前对该套杂岩成岩时序的认识仍有争议,且缺少精确的年代学数据。因此,本文对大桥坞铀矿床火山岩及花岗质角砾开展锆石形态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以厘定本区的火山喷发旋回。扫描电镜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黄尖组火山岩中锆石晶型主要为S24、S25、P3、P4和P5五种。晶型频率统计显示黄尖组上、下段火山岩岩浆性质不同,分别为碱性和亚碱性到碱性。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两者成岩时代也不同,分别为128 Ma和133~135 Ma。以上特征表明黄尖组上、下段火山碎屑岩是不同期次、不同来源岩浆喷发的产物。火山碎屑岩中花岗质角砾的成岩时代为138 Ma,代表了大桥坞地区最早的岩浆作用,暗示该地区可能存在花岗质侵入岩基底。综合年代学、岩性特征以及钻孔资料,本区岩浆作用可分为如下阶段:(1)花岗质侵入岩基底形成(138 Ma);(2)早期火山作用(136 Ma),形成劳村组红色砾岩和火山沉积岩;(3)强烈火山喷发期,第一阶段(135~133 Ma)形成黄尖组下段巨厚层熔结凝灰岩。第二阶段(128 Ma)形成黄尖组上段灰白、灰绿色沉凝灰岩和含砾晶屑凝灰岩;(4)脉岩侵入阶段(128~125 Ma),形成花岗斑岩脉和辉绿岩脉;(5)晚期火山作用(123 Ma),形成寿昌组页岩、细砂岩、沉凝灰岩和晶屑凝灰岩。赣杭构造带长英质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且东段火山作用明显强于西段。赣杭构造带东段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赋矿层位较西段年轻,时代主要集中在135~127 Ma。  相似文献   
184.
185.
Ge.Mo.W三种元素都能在盐酸介质中与水杨基萤光酮(SAF).澳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形成稳定的三元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所对应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Ge503e=1.59×10^5.ε^Mo522=1.5×10^5.ε^W514=1.40×10^5.这三种元素的吸收光谱互相重叠.本探讨了对Ge,Mo,W的M-SAF-CTMAB三元体系进行同时测定的最佳条件.采用臣标转换因子分析法对上述三元素的混合物合成样进行数据解析.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6.
本文对8个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中性线)附近黑子半影纤维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得出:1)具有强δ磁结构的活动区,穿过主要异极性黑子间的中性线近旁半影纤维或多或少地与中性线平行(交角小于30°),有关黑子半影呈旋涡形态;2)由新浮现发展形成的δ结构区,异级黑子在大黑子边缘或与大.黑子本影之间有一段距离,中性线两边的半影纤维有序排列,走向与中性线斜交,有关黑子呈弱的旋涡形态。3)对于较稳定的极群,N、S极性间的宽窄不一的半影稀疏区,中性线沿该区经过,两旁半影松散齿状,走向与中性线大体垂直,相反极性本影间距较远。  相似文献   
187.
笔者(1986—1988)在“辽东太子河流域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铝土矿成矿条件”的研究中,于本溪市高台子及桓仁县暖河子等地本溪组“G”层铝土矿层及顶板采得了一些植物化石,其中有 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strobus grabaui Sze(长春地质学院米家榕、孙克勤审定),Neuropteris gigantea,N.sp.(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黄本宏审定)。此外,刘发(1987)在本溪市田师付还采到了线纹长身贝科的 Ovatia tenuistriatus,Linoproductuscorrugatus,L.praelineatus 等。笔者在田师付孔家堡子北山本溪组“G”层铝土矿和山西式  相似文献   
188.
旋涡黑子的日面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给出旋涡黑子的缠绕方向于1970—1978年内在日面南、北半球的分布,它反映出太阳大气的较差自转对黑子磁场的扭绞形态发生了作用。本文还揭示出太阳活动区中上浮磁力管的扭转矢量(或电流)的分布于某一时期内,在南、北两半球面上,大致是同方向的。并且这个矢量方向似乎发生周期性变化,其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9.
务-正-道铝土矿成矿区位于黔北-渝南接壤地带,现已发现大型铝土矿床10余个,探明资源储量超7亿吨,是贵州重要的铝矿资源地。铝土矿产于下志留统韩家店组碎屑岩或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古侵蚀面之上的下二叠统大竹园组中,属古风化沉积型铝土矿床。基于前人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与铝土矿形成的关系,结合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揭示了研究区铝土矿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依据1∶10万~1∶1万遥感影像特征的提取,总结了含矿岩系及相邻层位、主要构造的识别标志,论述了铁化、泥化异常与含矿岩系的空间展布关系,刻画出大比例尺度的遥感三维立体影像模型。通过多个铝土矿区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频率域三极测深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大功率激电测深法等物探方法的应用和对比研究,反演出“高、厚、凹、拐”物探异常找矿标志,建立了典型铝土矿床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找矿预测模型。在上述基础上,集成了铝土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找矿模型,示范指导找矿预测,经工程验证,取得显著的找矿效果,表明建立的找矿模型在该研究区探寻铝土矿适宜、有效。  相似文献   
190.
随着微塑料在全球海洋环境和鱼类中被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然而头足类微塑料的研究甚少,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微塑料的摄取特性的研究更是未见报道。根据2020年3~5月中国生产调查船于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36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胃组织微塑料沉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6尾鸢乌贼样本中有33尾胃组织中发现微塑料,共计88个,单个样本微塑料含量介于0~6个,平均为2.44个。微塑料长度范围为0.121~2.748 mm,平均为0.878mm,且75.0%的微塑料长度小于1mm;颜色包括黑色(39.8%)、蓝色(31.8%)、透明(10.2%)、白色(6.8%)、红色(6.8%)和黄色(4.6%)6种,材质主要由棉(cotton)(50.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21.6%)、人造丝(Rayon)(10.2%)、聚酯纤维(Polyester)(9.1%)、聚苯乙烯泡沫塑料(Styrofoam)(4.5%)、聚乙烯(PE)(2.3%)和丙烯酸塑料(acrylic)(2.3%)7种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海鸢乌贼胃组织微塑料的含量与胃重、摄食强度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平均胴长、体重、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研究结果认为,南海鸢乌贼胃组织微塑料的沉积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积聚,这种积聚与自身生长可能呈对数函数关系(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