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41篇 |
免费 | 2039篇 |
国内免费 | 22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23篇 |
大气科学 | 1836篇 |
地球物理 | 1834篇 |
地质学 | 5608篇 |
海洋学 | 1250篇 |
天文学 | 120篇 |
综合类 | 628篇 |
自然地理 | 9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343篇 |
2021年 | 362篇 |
2020年 | 305篇 |
2019年 | 399篇 |
2018年 | 414篇 |
2017年 | 261篇 |
2016年 | 324篇 |
2015年 | 350篇 |
2014年 | 561篇 |
2013年 | 444篇 |
2012年 | 463篇 |
2011年 | 423篇 |
2010年 | 449篇 |
2009年 | 425篇 |
2008年 | 429篇 |
2007年 | 414篇 |
2006年 | 437篇 |
2005年 | 401篇 |
2004年 | 370篇 |
2003年 | 326篇 |
2002年 | 334篇 |
2001年 | 306篇 |
2000年 | 312篇 |
1999年 | 279篇 |
1998年 | 312篇 |
1997年 | 376篇 |
1996年 | 359篇 |
1995年 | 301篇 |
1994年 | 298篇 |
1993年 | 249篇 |
1992年 | 265篇 |
1991年 | 246篇 |
1990年 | 231篇 |
1989年 | 202篇 |
1988年 | 114篇 |
1987年 | 114篇 |
1986年 | 102篇 |
1985年 | 102篇 |
1984年 | 102篇 |
1983年 | 74篇 |
1982年 | 77篇 |
1981年 | 56篇 |
1980年 | 38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12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30篇 |
1957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陕西省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已知铝土矿产地主要分布于陕北的府谷县、渭北的铜川-韩城一带和陕南的西乡、镇巴、南郑地区;已知铝土矿都位于沉积间断面上,受地层层位控制,属滨海-浅海相沉积矿床。陕北和渭北铝土矿主要产于石炭系下统下部本溪组,陕南铝土矿主要产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底部王坡页岩段。成矿的地质构造条件是隆起区边缘。成矿物质来源既有基底碳酸盐岩的溶蚀分解物,也有陆源铝硅酸盐岩的风化分解物。气候条件是有利于使岩石中铝质析出的温暖潮湿条件。时间上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沉积问断。对成矿有利的地形条件是古地形总体比较平缓,有利于铝硅酸盐风化物在缓慢的搬运过程中充分分解析出Al2O3。 相似文献
162.
163.
164.
利用全波场和分波场算法对裸眼井软地层中由单极子源和多极子源(偶极子源和四极子源)激发的弹性波进行了数值研究,给出了声波全波列理论波形、纯纵波和纯横渡理论波形及纵横波的频率传输特性曲线.结果表明,纯纵波和纯横波是无频散几何衰减波;除了在vs>(1-ρ1/ρ2)1/2v1的井眼中由单极子源激发的横波无传播特征频率外,纵横波都具有各自的传播特征频率,纵波的传播特征频率有一系列离散值,横波的传播特征频率只有一个且等于非对称模式波的截止频率;多极子源激发的纵波传播特征频率的最小值大于横波的传播特征频率,随着极子数增多,二者的特征频率值皆增高,差别也越大,因此,当声源发射主频较低,接近横波传播特征频率而远离纵波传播特征频率时,低频多极子源将压制纵波并激发出较强的横波,分析结果还表明,通常所说的低频多极子源激发出的横波波群实际上是纯横波与截止频率附近的非对称模式波叠加的结果,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二老对横波波群相对贡献的大小取决于声源激发主频的高低及其带宽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5.
166.
167.
江淮梅雨与冬季西太平洋海温的SV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48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1953—2001全球逐月海温再分析格点资料,网格距为2°×2°,采用EOF、合成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与西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江淮梅雨的海温关键区是西太平洋暖池区,关键影响时段是前1年的12月至当年的2月(以下简称冬季);当年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偏高,同年江淮大部地区梅雨量异常偏多,反之亦然。SVD分解结果与合成分析的结果相吻合,通过信度0.05的Monte-Carlo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8.
地下密度异常体反演需要由二维数据反演三维结果,为了高效、高精度地反演地下异常体的位置及密度信息,本文提出2D-3D InvNet深度学习反演方法.方法的编-解码器结构,在编码阶段利用二维卷积网络结构提取地表重力异常及重力梯度异常数据信息,解码阶段利用三维卷积网络结构恢复异常体地下形态,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的结合.为了精确地反演异常体密度,提出利用加权均方误差(WtdMSE)作为损失函数,同时为了更好地评估反演结果,引入核密度函数作为评价手段.与均方误差(MSE)相比,利用WtdMSE作为损失函数对异常体密度的反演结果更为准确,异常体所在区域的密度误差减少50%以上.对理论样本的反演结果表明,2D-3D InvNet在准确反演异常体地下位置的同时,也能给出准确的密度信息.应用此方法对西澳大利亚Kauring地区实测数据进行反演,我们成功获得了此区域地下异常体的密度分布.理论与实际应用结果表明,2D-3D InvNet深度学习方法稳定且具有较强的泛化性能,能在无需规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快速获得准确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169.
In Capital Circle area, 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repeated gravity measurements observed by different institutes using different instruments or methods. The simultaneous adjustment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asurement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systematic error among the relative measurements have been carded out in this paper. Thus an unified temporal gravity change system with absolute reference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rustal subsidence effect on gravity, which belongs to non-tectonic factor, is analyzed and the station displacement corrections are carried out, so that the long-wave disturbance is eliminated. So far our following aims are realiz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the contradiction and environment disturbance are eliminated; th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are enlarged; the sampling interval of time domain is compressed. In a word, the ability of identifying the tectonic activity process is enhanc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ystematic err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relative measurements and within the data of 10 campaigns ; the uneven local crustal subsidence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results in a linear rise of gravity value at 10 stations; they can be corrected by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ps of revised temporal gravity change can obviously and integrally reflect the Ms=5.0 earthquake in Guye on October 6, 1995. 相似文献
170.
连云港——银川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圈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岩石圈壳-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