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该文提出了一种由WGS-84坐标系大地坐标至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直角平面坐标转换的流程,并实现了关键的算法,包括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正算及"布尔莎-沃尔夫"模型七参数的解算。通过实验数据的验算及实际应用,证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2.
杨巍然  王杰  梁晓 《地学前缘》2012,19(5):1-17
根据中国学者的开合构造观点,分析了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提出“构造集群”、“构造运动程式”等一些新的认识。(1)亚洲划分为11个大地构造旋回并归纳为大陆基底形成、泛大陆和超大陆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与陆内演化三大阶段。(2)以23条俯冲带或碰撞带为骨干,划分了以西伯利亚陆块、古中华陆块、印度陆块和太平洋板块为核心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东亚4个构造集群,以及11个二级和86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集群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陆块、大小不同的地块和各个时期造山带的聚合体;两个构造集群间存在一个构造结合区。(3)亚洲构造变形特点为:中亚构造集群基本呈东西向展布,分别受围绕西伯利亚陆块分布的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和围绕印度陆块分布的主体向北北东突出的弧形构造(仅内弧出现了向南突出的喜马拉雅弧)的挤压,它们同时又被北北东向展布的东亚构造集群强烈改造,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表明古中华陆块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4)亚洲大地构造时空演化与全球同步经历了哥伦比亚古陆、罗迪尼亚古陆和潘基亚古陆形成的3次重要造陆事件。在此过程中,中亚构造集群独具特色:哥伦比亚古陆1 850 Ma形成,稍早于南亚构造集群(1 800 Ma)和北亚构造集群(1 800~1 600 Ma);罗迪尼亚古陆830 Ma形成,晚于南北两侧的900~1 000 Ma;潘基亚古陆210 Ma形成,也比全球普遍于250 Ma形成的时间晚。印支运动的广泛发育和强烈影响是中亚构造集群乃至亚洲最显著的特征。(5)总结出背向俯冲对接式、单向运移拼贴式和原地开合手风琴式3种构造运动程式。背向俯冲对接式的动因是地幔对流(软流圈对流或地幔柱对流);单向运移拼贴式可能与地幔上升产生的地幔层流有关;原地开合手风琴式推测是深部地幔“热点”周期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23.
许飞  陈祥  谢步祺  王杰 《测绘通报》2016,(7):146-147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网也越来越庞大、密集,其种类也越来越繁多。以往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对地下管网缺乏系统的管理和长期的规划,从而导致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管线事故频发,管线埋设重复施工情况严重。虽然根据《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所有县级以  相似文献   
124.
三峡库区上地壳S波衰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峡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5年2月记录的1300多次ML>1.5小震事件6000多条射线的S波数据, 利用S波衰减层析成像技术获得了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上地壳QS成像分布图. 结果显示, 三峡库区上地壳QS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沿水库近岸区主要为QS高值区, 外围NE, NW, SW和SE 等4个方向上均存在QS低值异常区, 这是由于这些异常区位于不同地层转换带, 岩层较易破碎, 易于库水渗流所致. 在巫山—秭归段剖面上, 本文QS成像结果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基底至上地壳底部之间岩层的Q值变化形态基本一致, 前者均值比后者低, 反映了上地壳深部介质对地震波衰减特性的影响. 2013年巴东MS5.1震群活动和2014年秭归MS4.5, MS4.7震群活动均分布在QS高值与低值过渡区, 这种区域的地下介质位于“软”、 “硬”转换带上, 岩层易破碎, 应力和能量易集聚, Q值易受水的渗透引起变化, 从而降低发震断层抗剪切强度而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25.
2012年8月18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引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其中以高架子沟最为突出,导致银厂沟内居民生活和交通严重受损。本文据现场调查和航空影像解译,分析高架子沟流域、物源特征的基础上讨论该次泥石流的演化过程、启动方式及灾害机理。结果表明:高架子沟在震前是一条非泥石流沟,震后流域内物源丰富,泥石流形成及演化过程为:地震-滑坡、崩塌-降雨-泥石流,其成灾启动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加速阶段、下切拉槽阶段、堆积四个阶段,启动模式为沟床启动型。该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的松散堆积体,导致沟床固体物质移动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126.
根据天水区域构造、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剖面、S波速度结构剖面及新生代火山岩等资料,探讨了天水地区的壳幔结构特征,认为天水地区存在一个大型地幔热隆,进而分析了该区孕震、发震的条件,建立了该区三层次地震构造模式。结合该区历史地震的情况和分布规律,提出天水地震核心区的新概念。地震核心区是根据地震形成机理、地震控制因素的相互关系、历史地震分布规律而圈定出的有研究意义和需要重点监测和预测的地区。该地震核心区确定的依据包括位于两组或多组构造的交点、深部存在地幔热隆、具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和区内发生过历史强震并呈放射状4个要素。核心区边界是在综合地幔热隆规模、形态以及两组构造的宽度、强度的基础上,参考历史地震的分布而圈定的。天水地震核心区的提出是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的实例。天水地震核心区是研究地震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理想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测工作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27.
本文采用LA-MC-ICP-MS方法获得班韦乌卢地块卡萨马北部正长花岗岩中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 011±20 Ma(N=17,MSWD=3.9),表明班韦乌卢地块基底中正长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且可能与古元古代乌本迪构造带的活动有关。岩石中锆石Lu-Hf同位素的T_(DM2)年龄变化范围为3 018~2 184 Ma,明显大于锆石的形成年龄;具有不均一的ε_(Hf)(t)值(-7.1~6.6)显示形成正长花岗岩的原始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可能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与幔源混染物质。  相似文献   
128.
王杰  付志 《国土资源》2005,(3):45-47
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是在新形势下盘活企业资产、精干做强主业、实现国有资产有进有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处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的土地资产处置更是问题的关键,选择合适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不但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土地资产的科学化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促进改制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9.
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较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再次指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0.
赞比亚谦比西铜矿位于新元古代卢菲利安弧构造带内。矿体呈似层状分布于新元古代罗安组的砂页岩中。罗安组地层不整合于古元古代穆瓦系砂砾岩之上,穆瓦系砂砾岩不整合于下部谦比西花岗岩基底之上。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谦比西花岗岩年龄为(1984±6)Ma~(1986±6)Ma;穆瓦系年龄上限为(1932±8)Ma。谦比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与球粒陨石配分特征均表现为S型花岗岩的特征。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可能由于古元古代班韦卢地块与坦桑尼亚太古宙克拉通碰撞作用诱发了卢菲利安古元古代花岗岩基底的形成;太古宙刚果克拉通于早元古代(2100~1800 Ma)期间活化,并形成一稳定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