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19篇 |
地球物理 | 31篇 |
地质学 | 205篇 |
海洋学 | 14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文章对产于津巴布韦大岩墙内的哈特利(Hartley)铂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津巴布韦大岩墙于新太古代侵入,在津巴布韦克拉通内形成南北段次级岩浆房格局。哈特利铂矿的铂族元素主要分布在杂岩体的中下部,与硫化物密切相关,主要含矿矿物为铋、碲矿物。在岩浆侵位的过程中发生结晶分异,形成了铂族元素和硫化物的垂向分带。哈特利矿床与中国金川等铂族元素矿床相比,其成岩成矿时代早,矿床特征、成矿元素组合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2.
白岗岩型铀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岩浆型矿床,主要产于纳米比亚。罗辛铀矿是白岗岩型铀矿的典型矿床,该矿床目前仍是全球铀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文章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罗辛铀矿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地层系统,分析了铀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认为:罗辛铀矿床形成时间为(508±2)Ma;铀的赋存以独立铀矿物为主,少量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于钍矿物中;含铀白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和Pb,而相对亏损Ba,Nb,Sr,P和Ti;穹窿构造为岩体侵位成矿提供了空间,而岩浆的重熔结晶作用使得铀进入岩浆,并在局部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应用大地电磁测深勘查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地电磁测深用于寻找深层地下水,在北京东部平谷盆地实施3条剖面25个测点,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对部分测点实施Mohr圆阻抗张量分解技术;在自动反演过程中,引入Rhoplus和Rebocc反演程序。通过对反演解释结果的分析,认为测区第四系地下水含量丰富,断裂构造及含水岩溶发育。对比3条剖面的电性分布特征,推测存在走向NNE的区域性断裂F1,其所经之处控制基岩中含水岩溶的发育;与F1相交的NW向次级断裂带控制了另一深部含水岩溶发育区,不同方向的含水岩溶发育区因断裂构造相通,呈现“网络”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6.
117.
海底矿体开挖下的断裂带突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水害是因井巷和采掘工作面与含水层、地表水体或含水的裂隙带、溶洞、构造破碎带等接近或沟通而突然发生的出水事故,由于其突发性和出水量巨大的特点,常常影响矿山生产甚至造成淹井等严重后果。断裂带作为岩体内的低强度带,受矿体开挖影响常常产生断层活化现象,而有可能成为矿坑突水的通道。本文根据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海底采矿的地质条件,结合实际工况,采取数值模拟方法,对矿床开采引起断裂带活化的状况以及上覆海底粘土隔水层的沉陷变形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断裂带与上盘围岩接触带是受到开采扰动强烈的地带,断裂带和上覆海底粘土隔水层的阻水效应随着采场的逐渐上移而弱化,当开采至-135m水平时,海底矿山的生产安全将受到海水溃入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8.
疏勒河源区的多年冻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疏勒河流域地处祁连山西段,气候极端干旱.2008年6月在疏勒河源区海拔3729-3890 m的不同地面、地形条件下在5个点上布设了10眼钻孔进行钻探勘察,并布设测温管定期监测地温.根据勘察和测温资料,确定了疏勒河流域内多年冻土下界高程在3750 m左右,查明河谷中松散地层以冲积层为主,多为粗颗粒土,多年冻土含冰量普遍较低.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状态影响明显.其中坡度差异可以使地温相差0.5℃.坡向的差异可以使地温相差达1.0℃;地层水分含量对浅层地温的影响甚至超过坡向的影响;地面状态的差异,造成地温、活动层厚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与祁连山中东部地区相比,疏勒河源区多年冻土几乎没有生态过程的影响,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受气候驱动,基本上代表了一类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多年冻土特征. 相似文献
119.
根据中国学者的开合构造观点,分析了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提出“构造集群”、“构造运动程式”等一些新的认识。(1)亚洲划分为11个大地构造旋回并归纳为大陆基底形成、泛大陆和超大陆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与陆内演化三大阶段。(2)以23条俯冲带或碰撞带为骨干,划分了以西伯利亚陆块、古中华陆块、印度陆块和太平洋板块为核心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东亚4个构造集群,以及11个二级和86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集群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陆块、大小不同的地块和各个时期造山带的聚合体;两个构造集群间存在一个构造结合区。(3)亚洲构造变形特点为:中亚构造集群基本呈东西向展布,分别受围绕西伯利亚陆块分布的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和围绕印度陆块分布的主体向北北东突出的弧形构造(仅内弧出现了向南突出的喜马拉雅弧)的挤压,它们同时又被北北东向展布的东亚构造集群强烈改造,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表明古中华陆块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4)亚洲大地构造时空演化与全球同步经历了哥伦比亚古陆、罗迪尼亚古陆和潘基亚古陆形成的3次重要造陆事件。在此过程中,中亚构造集群独具特色:哥伦比亚古陆1 850 Ma形成,稍早于南亚构造集群(1 800 Ma)和北亚构造集群(1 800~1 600 Ma);罗迪尼亚古陆830 Ma形成,晚于南北两侧的900~1 000 Ma;潘基亚古陆210 Ma形成,也比全球普遍于250 Ma形成的时间晚。印支运动的广泛发育和强烈影响是中亚构造集群乃至亚洲最显著的特征。(5)总结出背向俯冲对接式、单向运移拼贴式和原地开合手风琴式3种构造运动程式。背向俯冲对接式的动因是地幔对流(软流圈对流或地幔柱对流);单向运移拼贴式可能与地幔上升产生的地幔层流有关;原地开合手风琴式推测是深部地幔“热点”周期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20.
赞比亚谦比西铜矿位于新元古代卢菲利安弧构造带内。矿体呈似层状分布于新元古代罗安组的砂页岩中。罗安组地层不整合于古元古代穆瓦系砂砾岩之上,穆瓦系砂砾岩不整合于下部谦比西花岗岩基底之上。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谦比西花岗岩年龄为(1984±6)Ma~(1986±6)Ma;穆瓦系年龄上限为(1932±8)Ma。谦比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与球粒陨石配分特征均表现为S型花岗岩的特征。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可能由于古元古代班韦卢地块与坦桑尼亚太古宙克拉通碰撞作用诱发了卢菲利安古元古代花岗岩基底的形成;太古宙刚果克拉通于早元古代(2100~1800 Ma)期间活化,并形成一稳定块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