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黑河流域居民水幸福感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惠雄  王晓鹏 《冰川冻土》2016,38(3):845-852
幸福是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终极价值目标。将主观幸福感理论引入到水资源管理研究,提出水幸福感的概念,建立水幸福感测度指标体系。以我国典型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张掖段为研究区,采用典型与非典型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黑河流域居民水幸福感的人口学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水幸福感差异较大。其中肃南的健康层面、民乐的价格层面、高台的管理层面与价格层面得分较低,参与层面与节水层面各地区得分均较低。山丹地区水幸福感整体偏低。这要求政府水资源管理政策贯彻全方位管理与重点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在具体管理策略上,相关部门应关注水对居民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完善管理程序,促进水价改革,鼓励居民参与,提升社会节水意识与能力,进而形成基于水幸福感提升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42.
新华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找矿的重点地区之一,研究其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对指导该区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岩心观察及钻孔资料综合分析,编制了直罗组地层厚度、砂体厚度、含砂率、氧化率等值线图等系列图件,对直罗组沉积相及铀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华地区直罗组上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沉积,可分为曲流河河道、边滩、天然堤以及河漫滩微相沉积,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相沉积为主,可分为辫状河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微相沉积,其中,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砂体厚度适中,连通性好,富含还原物质,是有利的成矿相带。新华地区构造发育,存在构造天窗,层间氧化带发育,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呈南北向展布,氧化带与砂体展布基本一致,具有有利的铀成矿条件。综合构造条件、沉积特征、后生蚀变特征和铀矿化信息,结合煤田自然伽马异常,认为研究区西北部店头赵村—白店—崔家岭一带是铀成矿最有利区域,可以作为直罗组砂岩型铀矿下一步勘查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43.
对汝箕沟煤田含煤地层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的3个岩石地层单位(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用于鄂尔多斯西缘的侏罗系.新的研究表明,像汝箕沟盆地这样一些鄂尔多斯西缘的小型聚煤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是分离的.因此建议将汝箕沟盆地的侏罗系自下而上称作汝箕沟组、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它们分别由汝箕沟煤系、缺台沟系和木葫芦系沿革而来,且其均属于中侏罗统地层.其中汝箕沟组为含煤地层,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不含煤或前者含煤线.  相似文献   
4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已发现店头砂岩型铀矿床及多个铀矿点,但对于盆地南部直罗组沉积相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砂岩型铀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通过剖面实测、岩心编录,结合石油、煤炭、核工业地质钻孔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直罗组沉积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相与铀成矿的关系及下一步找矿方向。结果显示,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30~65 m、砂地比在0.6~0.75之间,为砂质辫状河沉积。直罗组上段早期砂体厚度10~38 m、砂地比值在0.15~0.45之间,为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沉积晚期研究区位于湖盆中心所在位置,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环境、沉积相、辫状河河道交汇部位、砂体厚度、沉积物粒度及泥岩夹层对铀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交汇或分叉部位应作为勘查重点,心滩亚相的含炭屑、黄铁矿砂质碎屑岩可作为铀矿化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5.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一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多个板块汇聚的中心,在盆地不同构造部位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构造叠加作用和盆山结构的变化。因此准确厘定和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期次、变形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是理解东亚地区多板块汇聚的一把关键钥匙,同时也有助于认识盆地内部沉积矿产的关键控矿要素。文章通过解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以来的盆-山结构、构造-地层特征、变形和断层的演化序列,结合前人的盆山隆升史和区域动力背景研究成果,系统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的盆山演化过程和相应的构造-沉积响应。研究认为早白垩世末—古近纪,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夷平阶段,与盆缘具有不同的隆升过程,直至30 Ma以来盆地内部才发生强烈的垂直隆升剥露事件。盆地西南部大量切穿下白垩统的走滑断层为中新世-更新世早期北西向左旋走滑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走滑断层组合,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扩展过程中贯入到相对刚性盆地内部的弱应变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