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9篇
  免费   2037篇
  国内免费   2249篇
测绘学   1077篇
大气科学   1833篇
地球物理   1835篇
地质学   5604篇
海洋学   1250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627篇
自然地理   929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05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461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428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376篇
  1996年   359篇
  1995年   300篇
  1994年   298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264篇
  1991年   246篇
  1990年   231篇
  1989年   202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77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12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30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81.
梁明  王武星  张晶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7):2691-2704

利用GPS和GRACE观测数据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变形特征.GPS观测显示,区域震后位移呈现随指数函数变化特征,变化速率符合大森公式的衰减特性;近五年的震后水平位移累积已达到东向60~165 cm,南向20~65 cm的量值,距震中较远站点已超过同震变化量,且震后变形仍然持续.GRACE观测到显著的震后重力变化,地震破裂两侧的重力变化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海洋侧的变化速率较快.联合震后余滑和黏弹性位错理论对震后变形进行了模拟,探索了GPS和GRACE观测的综合应用方法.研究发现,综合考虑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可以对日本地震的震后变形做出较合理的解释,震后初期余滑起主要作用,1至2年以后逐渐减弱,黏滞性松弛作用逐渐增强.在震后变形模拟和区域黏滞性结构反演中形成GPS和GRACE观测结合应用的方法,先基于震后GPS形变估算区域黏滞性结构,而后利用GRACE观测修正深部的黏滞系数,并综合利用这两种观测微调浅层黏滞系数,最终确定区域黏滞性结构.基于该方法反演了日本震源区的地幔黏滞性结构,地震断层破裂两侧的流变参数存在差异,大陆侧的地幔顶层黏滞系数在1.0×1019 Pa·s量级,而海洋侧的则略小于大陆的,在6.0×1018 Pa·s量级.

  相似文献   
982.
利用1963—201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29次M_S≥7.0地震和全球范围内42次M_S≥8.0地震资料,根据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计算了它们的相位角,分析了它们的相位角分布,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它们与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中国大陆地区M_S≥7.0地震,约81%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加速初期和高值点附近-减速初期,在α=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全球范围发生的M_S≥8.0地震,约68%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低值点附近,在α=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83.
Skyline系列软件在三维浏览、分析、应用和开发方面有强大功能。以Skyline软件为开发平台,以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构建地震应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并以实例展示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984.
利用安徽人工震源地下结构探测科学实验开展的三维高分辨探测数据,以及初至波走时成像技术,获得了沿长江一线上地壳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结果显示,沿长江从马鞍山至安庆,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差异,沉积盖层厚度和浅表速度在该区呈现明显的隆升和坳陷相间的构造特征,显示了该区域中生代以来经历的隆升和伴随着岩浆活动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985.
塔里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及显生宙视极移曲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发表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古地磁新结果,并综合前人工作成果编制了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探讨了塔里木地块各个地质时期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986.
为了提高矿震台网的运行率,保障地震数据的连续率、完整率,对阜新矿震台网的信道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制作传播路径地形剖面图以了解信道传输的视通条件、对信道传播损耗的理论计算及功率储备的测量、进行接收场强及背景干扰的测试以确定传输频点。结果显示,阜新矿震台网无线传输信道的场强在50~73 dB之间,能够保证无线信号传输质量,符合遥测台网建设技术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87.
刘晓燕  张俊  王承平 《地球》2013,(1):100-101
某矿区位于那里凹陷带中部,袁水复式向斜南翼。矿区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地质成矿条件有利。文章对该金矿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论述,为今后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88.
针对高密度电法在探测煤矿不积水采空区对地形有严格要求的实际情况下,在煤田地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采用受地形影响较小的瞬变电磁法反映地下不积水采空区的电性特征的研究与应用就有了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此首先从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公式和正演方法;其次,结合不积水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设计正演模型,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在地形条件复杂,不适合高密度电法施工的地方,采用小线框、配合高发射频率和大发射电流的瞬变电磁方法,探测地下高阻目标体的电性特征,推断不积水采空区的分布;最后,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瞬变电磁法探测煤矿不积水采空区的实践,得到结论与实际钻探结果相符。应用效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煤矿不积水采空区的探测,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89.
断层气CO2测定新方法与张北—尚义6.2级地震预报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林元武  王基华 《地震》1998,18(4):353-357
简要介绍了断层气CO2快速测定法的特点,分析了近7年来在怀来后赤窑断层气CO2观测点测得的9个4级以上地震的CO2前兆异常特征。张北-尚义地震前47天,断层气CO2出现突升异常,异常峰值是背景值的10倍左右,据此在震前12天对这次地震提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990.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裂陷盆地基底深达6km以上,研究区壳内界面C1埋深约15km,C2界面深约25km,Moho面平均埋深约35km.上地壳速度6.0~6.1km·s-1,且横向变化较大;中地壳速度相对均匀约为6.2~6.4km·s-1;下地壳速度为6.5~7.0km·s-1,速度梯度较大.地壳平均速度与隆起和坳陷构造相关.研究区岩石圈底界面一般为75~80km,西端接近太行隆起构造时深至90km左右,向西呈明显加深趋势,地壳厚度呈现相同的增厚特征.地幔盖层上部速度8.0~8.2km·s-1,具明显正梯度特征.岩石圈平均速度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显著偏低.PmP和PLP震相存在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意味着在本地区Moho界面和岩石圈界面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可能具有一定厚度或过渡带性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认为,地幔盖层和下地壳速度梯度、界面性质差异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意味着破坏是一个渐变、缓慢和不均匀的过程.郯庐断裂带附近的低速应是其为软弱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