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31.
对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分异现象的研究历来就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相应的研究较为成熟,成果很多。伴随城市发展。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诸如郊区化、老城区陷落、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分异、新的城市二元社会空间结构等很多新的城市空间现象,亟待学术界研究解释。本文参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梳理.通过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分异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揭示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分异现象的研究在研究范式、研究范围以及研究视角上存的差异,以期为国内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市空间现象催生出的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分异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2.
刘佩廷  徐枝芳  朱克云  王婧  李泽椿 《气象》2017,43(9):1138-1151
文章首先通过波谱分析对夏季(2013年6—8月)五个重点区域6 h一次地面气压观测场和T639分析场进行周期和振幅特征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递进式OMB(observation-minus-background)质量控制方法对我国及周边地区地面气压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式与观测地形高度差异较大区域,必须通过压高等方法进行订正背景场资料才能较为准确地描述观测周期振幅特征,采用压高与双权重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订正模式与观测之间的偏差,为地面气压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递进式OMB质量控制方法使得观测增量接近正态分布,相对OMB方法更有效识别离群资料,更能保障质量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3.
为了了解抱伦金矿的成因条件,利用岩相学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对不同期次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2种类型,即CO2-H2O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CO2-H2O包裹体以CO2为主,含有CH4,主要存在于成矿期金-石英脉和金-多金属硫化物脉中,多为原生包裹体,孤立分布或成群...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基于SuperMap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库模式和建库流程,阐述了在建库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现了地籍数据转换、查询统计、制图输出以及其他辅助功能,为后续城镇地籍管理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35.
农区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独特视角前瞻性地研究城镇化进程对农区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在着眼于城镇化驱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格局—过程—效应—调控"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尚显不足,未来可从宏观到中(微)观尺度、理论到实践2条研究主线协同推进相关研究。在此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定量识别与模拟,转型进程中环境效应的产生机理与调控位点,以及耦合经济与环境多重情景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机制与合理模式。未来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应坚持综合的方向,体现多维、动态视角,探索多学科、多尺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手段,为构建农区"土地—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耦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6.
李玉兰  王婧嫆 《气象》1986,12(10):2-5
本文利用半小时一次加密观测的卫星云图~*和假彩色分层显示云图,讨论台风南侧低空急流附近暴雨云团形成过程的物理条件及其结构。发现在暴雨云团形成前期,对流层低层辐合对若干小对流云区起到了组织作用,并在此辐合层中发展起来,产生暴雨。这类暴雨云团其尺度和形状与美国MCC相类似,但其结构具有低纬对流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37.
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婧  方创琳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40-1448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现象、耕地流失及城市建设用地保障不足的用地现实,本文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深化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解决现实用地矛盾、正确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践行健康城市化之路提供参考。当前,国内外学者已在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过程与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方面进行了多尺度、多地域的综合性与典型性研究,探讨了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对耕地的占用,并提出了一些致力于城市用地增长调控的对策与方法。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理统计法、RS/GIS技术、灰色系统分析法、MAS/CA模型等。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和调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及当前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未来的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应逐步向城市与乡村相结合领域转型,研究方法将由一维逐渐向二维、三维甚至多维拓展,并据此为国家制定和完善土地管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未来应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增长边界控制,以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低效、过速扩张。实现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38.
王振波  方创琳  王婧 《地理学报》2011,66(12):1657-1668
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2001、2008 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以长三角90 个县(市、市区) 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空间数据转换模型、ESV模型、EEH模型,借助ArcGIS 9.3 平台对海量的栅格和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依据ESV指数和EEH指数揭示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和模式提炼.研究表明:① 1991 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大幅转换,城镇面积增长最大,来源主要是水田、旱地、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② ESV模型研究发现,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系统呈现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恶化幅度有所减缓,同时证明水域、水田变为城镇和旱地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伤害;③ 1991 年来GDP空间格局为中、南部高北部低,其中1991-2001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北部,2001-2008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北;④依据EEH指数将长三角分为12 类区域,EEH空间特征为生态冲突区居中心区位,生态协调区居边缘区位,并且按EEH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经济关系已经出现了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则由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向分散型恶化与协调并存状态;⑤ 通过空间数据转换模型将长三角分为5 种生态经济演变类型分区:初始恶化区、初始协调区、持续恶化区、协调降低区、协调升级区;⑥ 总结出长三角EEH的空间演变模式:梯度模式与核心边缘模式共存,其中一级梯度模式为北中南三大横向梯度带,二级梯度模式为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东中西三大纵向梯度带;核心边缘模式概括为7 大组团:即苏锡常沪组团、南京组团、绍甬组团、苏北组团、泰州组团、杭州组团、南通组团.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方式,反映出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生态经济关系空间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39.
盐度对不同卤虫品系存活和生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丽英  王婧  贺华  邓元告 《海洋科学》2013,37(11):41-47
作者采用中国渤海湾盐田固有的渤海湾孤雌生殖卤虫(Bohai Bay Artemia parthenogenetica,BHB)和分别源自美国旧金山湾盐田(SFB)与越南Vinh Chau 人工养殖(VSFB)的两性生殖卤虫(A. franciscana),研究盐度(分别为70, 125 和180)对上述品系卤虫存活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实验盐度范围内, 所有品系卤虫存活率随盐度升高而显著降低, 但与BHB 卤虫相比, SFB 和VSFB 卤虫对高盐度的耐受力较强。盐度显著影响BHB 卤虫性成熟时间和产后代间隔时间, 并随盐度的升高而延长,但对SFB 和VSFB 卤虫没有显著影响。所有品系卤虫每窝产幼体或产卵数量均随盐度升高而有降低的趋势。较低盐度(70)下, BHB 卤虫以产幼体占绝对优势, VSFB 产幼体较多, SFB 产卵较多; 而在较高盐度(125 和180)下, VSFB 以产幼体占绝对优势, SFB 和BHB 也以产幼体居多。总之, 与SFB 和BHB 相比, VSFB 在高盐环境下存活率较高, 且以产幼体占绝对优势, 表明VSFB 卤虫更适应于高盐盐田环境,有利于该品系卤虫在盐场建立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40.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 是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战略导向。本文着力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我国地级区域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分析探讨四化协调指数与区域发展主要指标的关联关系,建立识别方法开展基于四化发展状态的问题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四化各自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越高,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越低;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及自然地理类要素对四化协调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农业和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及金融支持,以及大中型企业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等因素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更为稳健而积极;识别出四化发展存在若干问题的7 类计145 个地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传统农区、西南山地丘陵区和青藏高原区。在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推进四化协调发展既需要共性制度创新,还需要针对问题区域及其区域问题研制区域政策,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与金融扶持力度,积极扩大内需,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城镇投资和教育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