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3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8期不同时期测绘的冰川地形图,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1号冰川的面积变化及其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2年以来,1号冰川面积处于持续的退缩状态.到2008年8月为止,1号冰川东、西支已经分别退缩了208.2m和110.5m,同时冰川面积退缩为1.645km2,比196...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汇水面积、松散物质储量、沟坡坡度、主沟纵坡降等4项泥石流沟易发性判断特征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20个县、区、市的587条泥石流沟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河西地区泥石流多发育在南北山地的前山走廊地带,泥石流沟分布密度稀疏,属于泥石流稀疏地区. 在泥石流沟易发性主要特征指标方面,研究区汇水面积指标处于偏轻微程度,松散物质储量指标处于中等程度,沟坡坡度指标处于严重程度,主沟纵坡降指标处于中等以下程度. 在泥石流沟易发性评价结果方面区域总体属于泥石流地质灾害低易发-中易发区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区内强降水情况发生频率呈现增强趋势,应积极开展极端天气影响下河西地区泥石流发展趋势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特征与泥石流易发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选取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有关水文气象台站1960-2005年的观测资料,对研究区域的气温、降水与出山径流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与趋势及出山径流与山区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假定不同的气候情景组合,建立山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以揭示天山南、北坡河流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山区径流与气温、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受山区降水、气温持续增加和上升的影响,出山径流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代以后的升幅尤为显著;相对而言,乌鲁木齐河山区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开都河出山径流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略甚于气温.  相似文献   
14.
天山南坡的萨雷扎兹-库玛拉克河流域在中国阿克苏河协合拉水文站以上面积为12816km2,发育有冰川3195.41km2,冰川覆盖率25%.根据1957—2006年流域站点观测的降水、气温及其径流资料,通过最大熵方法计算了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的逐年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冰川径流深约为895mm,全流域河川径流深为381.3mm,冰川融水占协合拉站控制流量的58.65%,冰川融水变化对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非常明显.1957—2006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8.64×108m3,径流在1993年后急剧增加,1994—2006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1957—1993年的增加了10.56×108m3,即增加了23%.由于负物质平衡消耗了大量过去积累的冰川冰,冰川融化对河流额外补给.初步计算,在过去50a由于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净消融额外补给河流的径流量达309.47×108m3,相当于每年径流增加达6.19×108m3,约为年径流量的13%.1957—1993年流域冰川消融对河流的额外净补给量为5.3×108m3,占河流总径流量的11%;1994—2006年流域冰川消融对河流的额外净补给量为8.8×108m3,占河流总径流量的18%.随着...  相似文献   
15.
董艳艳  宿星  王国亚 《冰川冻土》2015,37(6):1697-1707
兰州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山区城市之一, 区内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 防灾减灾任务繁重. 地质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地质灾害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伴共生,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运用灾害统计学、经济学中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脱钩模型等多种理论方法对2006-2012年兰州市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兰州市地质灾害总体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 正面影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近年来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效果明显, 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区内地质灾害高发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共生的条件下, 必须以实现"地质灾害的负增长"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灾减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最终达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00年气温、降水资料和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建站到2005年逐月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20世纪下半期以来阿克苏河山口到塔里木河汇合区的气候与径流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气候及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升温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冬季升温明显,40 a来增温率为0.13 ℃·(10a)-1,流域内降水增加趋势明显.阿克苏河两大支流合计年径流量20世纪90年代较50年代增加46.7%.受人类活动和绿洲效应等影响, 区域内温度变化不尽相同,阿克苏市夏季气温升高速率为0.20 ℃·(10a)-1,但阿拉尔夏季气温却以-0.27 ℃·(10a)-1速率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灌溉引水增加等人类活动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使得阿克苏河补给塔里木河的水量明显减少,50a来阿拉尔水文站年径流量持续减少,径流量减少达15.9 %.  相似文献   
17.
1860-2005年伊塞克湖水位波动与区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吉尔吉斯坦天山伊塞克湖1860-2005年的湖水位资料及土尤克苏冰川雪线和卡拉库里气象站1879-199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伊塞克湖145 a来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及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并与中国新疆天山地区的博斯腾湖及1号冰川雪线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天山伊塞克湖地区近百年来气候一直处于暖干化过程,1986年以后气候有转向暖湿的迹象.这种现象是与我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相对应的,是转型在空间上的向西扩展.分析认为,气候变化的暖湿转型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导致全球水循环速度加快,西风环流和印度洋环流带来的水汽含量增加,导致了该区降水量增加;也与气候变暖使局地蒸发量加大,降水机会增多而引起降水量增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全球 55个工业化国家决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然而美国却与澳大利亚、列支敦士登和摩纳哥一起拒绝签署协定。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水文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疆是我国冰川、积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冰川和积雪融水在水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得河流水文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新疆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疆高山流域产流占地表径流的80%以上,其中冰川和积雪融水径流在总径流中的比例可达45%以上,积雪和冰川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河流主要以融雪径流补给为主,而在天山南坡、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天山北坡的伊犁河流域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以融雪径流为主要的河流主汛期在春季到夏初,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夏季是主汛期.随着新疆气候向暖湿转变,高山流域的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和积雪增加产生明显的响应:以积雪为主补给的河流,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为最大径流前移,夏季径流减少明显;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响应表现为6-9月汛期径流量明显增大,汛期洪水增多,年流量增加.由于不同补给类型河流的水文过程发生变化,其相应对下游的水资源供给和洪水安全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调整,减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勒泰地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冻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依据新疆阿勒泰地区气象台站观测的1961-2011年最大积雪深度、 积雪日数资料与安装在库威水文站的雪特性站观测的积雪密度资料, 讨论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积雪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阿勒泰地区近50 a来最大积雪深度变化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且西部最大积雪深增加趋势大于东部. 积雪日数变化较为复杂, 在空间分布上有差异, 位于最东面的富蕴和青河50 a来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 其余各站均为增加趋势, 且东部历年平均积雪日数略高于西部, 积雪日数的增加趋势比最大积雪深度增长得平缓. 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阿勒泰额尔齐斯河上游库威水文站架设的雪特性站观测资料表明, 在额尔齐斯河源头高山区冬季积雪主要是空心化的密实化过程, 升华可能是其主要的物质损失过程, 引起升华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气温、 风速和水汽压. 各站月最大冻结深度与海拔关系较为密切, 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大. 积雪20 cm厚是积雪对下伏土壤冻结影响的一个界限, 积雪厚度超过20 cm就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积雪超过40 cm时, 气温变化对下伏土壤冻结的影响保持稳定, 冻结深度也达到稳定值; 但当积雪厚度超过70 cm之后, 冻结深度会再次发生变化, 可能是由于地温从下向上的影响或地温不能与气温交换而产生的又一次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