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9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2017年7月21日上午,石家庄地区出现了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区及其东部、北部,数值预报产品和主观预报均漏报了此次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雷达风廓线、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VDRAS)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造成本次局地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e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的触发机制,讨论了该系统的传播方向和影响整体运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发生前受“副高”588 dagpm线控制,降水区高温、高湿,为降水的发生积聚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由于太行山在石家庄附近由东北-西南走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东北气流在此处逆转为西西北气流,从而在山前形成东北风和西西北风的辐合线;河北东北部秦皇岛、唐山地区因强降水形成较强的雷暴高压、冷池,雷暴高压产生的气压梯度力影响东北风逐渐加强,加强的东北风气流引导冷池呈舌状逐渐西南方向移动到石家庄北部地区,在前述辐合线附近形成低层辐合、中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与西部太行山迎风坡对东北气流的强迫抬升共同作用,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2)本次过程前期雷暴在发展加强过程中,MCSs降水形成的雷暴冷出流东北方向移动,移速缓慢,在与环境东北气流辐合的区域,不断有新的雷暴触发,使得雷暴向东北方向传播,此阶段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即MCSs的平移方向)风速较小,MCSs的移动平流不明显,以“后向传播”为主,系统稳定少动,表现为“准静止状态”;随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风速的增加,MCSs的移动方向可以通过Corfidi矢量法,由低空急流的反向矢量和1.5 km以上(850~300 hPa)的平均风速矢量合成得到,且此阶段MCSs自身冷池的移动方向与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西北风)密切相关,对应的雷暴冷出流东南方向移动,使得西北偏冷风冷池出流与环境东南偏暖风形成辐合,在MCSs前部不断有雷暴单体新生,传播方向与平流方向一致,系统“快速”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2.
利用1948~1999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和风场资料,根据气候平均850 hPa高度场和流场的季节演变特征,客观地定义了描述马克斯林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对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马斯克林高压季节变化明显,南半球冬季最强,位置偏西、偏北,夏季反之.对马斯克林高压异常变率的分析表明,马斯克林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ENSO对马斯克林高压面积有一定影响,但对马斯克林高压中心位置和强度影响不大.同时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和位置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研究的52年时间内,马斯克林高压面积和中心强度是逐渐增大、增强的,而中心位置是缓慢东移、南移的.  相似文献   
93.
中尺度自动气象站Web图形显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B脚本查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SQL Server 2000中心数据库,在VB 6.0下编程调用绘图软件Surfer 8的Automation功能,对查询得到的数据进行图形分析,通过系统剪贴板将Surfer 8在后台绘制好的图形复制到图片框进行前台显示.将查询信息输入和图形显示功能模块编译成Active X控件,插入网页文件,实现了将任意时段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图形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为用户服务,克服了目前多数网站只提供固定时段气象资料分析图形的问题.系统采用了模块化和控件的方式进行开发,减轻了开发工作量,方便了系统发布.  相似文献   
94.
2005年7月1-2日山西大暴雨中排熵指数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采用双向二重嵌套网格技术,对2005年7月1-2 日山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着重分析了排熵指数与暴雨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活跃的副高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及动力条件;大气排熵指数由高值向低值的演变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从而导致对流暴雨形成;负熵变区(IRE《0)对应着暴雨区,负熵变区的汇合反映了暴雨的落区;排熵指数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5.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EOF、PDF和场相似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指出夏季代表月份东亚大气环流存在两类天气体系(Weather Regimes),即A类和B类。A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环流型相对应;B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偏涝环流型相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近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与天气体系A型(干旱型)正相似日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与天气体系B型(偏涝型)正相似日数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96.
采用CM1模式以200 m的高精度水平网格距对一次东北冷涡下的飑线过程进行模拟,采用1 km的水平网格距进行对比试验探究网格距的影响,并通过探空资料的替换与修改研究不稳定能量和垂直风切变对飑线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网格距增大主要使系统演变减缓,强度也有一定的减弱;初始场的不稳定能量减小会使飑线减弱明显,直至无法生成;垂直风切变对飑线的形成影响较小,主要改变了飑线的结构,没有垂直风切变时形成的飑线更为松散。最后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7种云微物理参数方案对飑线内水粒子分布的影响,发现不同的云微物理参数方案会使水粒子的含量和分布出现变化,进一步影响固、液态的降水,飑线模拟采用的NA方案高层冰和雪含量最高,但由于雨和降落到地表的雹、霰含量低,使得累计降水量最小。  相似文献   
97.
利用常州站和泰州站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7月6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流场信息。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出格点流场,并结合回波特征分析雹云的结构。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江苏受高空冷涡影响,在高空冷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的配置条件下,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结构。本次过程中,雹云不仅具有典型的强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在中层强回波中心处,还有明显的“S”型水平流场结构。雹云的低层,是明显的辐合与旋转配置的水平流场。深厚的零线结构是成雹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