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藏北羌塘盆地大规模古风化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修根  王剑  吴滔  何江林 《地质通报》2009,28(6):696-700
新的野外油气地质调查发现,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的南、北羌塘坳陷中,那底岗日组及其同沉积地层之下广泛发育了一古风化壳,古风化壳覆盖了石炭系、二叠系和前人已确定的三叠系肖茶卡组,具有区域性展布的特点。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古风化壳的形成时代不同:在南羌塘及中央隆起带上,风化剥蚀作用可能于晚二叠世就已开始,并经历了早、中三叠世的进一步演化;北羌塘地区的古风化壳形成时代可能为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肖茶卡组沉积期,形成了南北羌塘统一的古风化壳,并被那底岗日组及其同沉积地层超覆。这些新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的沉积演化、正确评价羌塘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藏北羌塘盆地东部地区三叠系巴贡组之上沉积超覆了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该套地层下部玄武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明显可以分为2组,一组年龄相对年轻 (220.4Ma±2.3Ma),代表了羌塘东部地区鄂尔陇巴组火山岩的喷发年龄;另外一组 年龄相对较老(241.4Ma±3.6Ma),可能与中三叠世羌塘地区普遍存在的碰撞隆升事 件有关。羌塘中生代(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盆地演化早期的沉积作用经历了由陆相 至海相的超覆过程,沉积超覆作用从冲洪积相开始,伴随着岩浆侵入、火山爆发及火 山碎屑沉积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显示裂谷盆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3.
藏北羌塘盆地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在北羌塘长蛇山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油页岩及膏盐层,该油页岩与近年来笔者在胜利河地区发现的多处油页岩连成一片,构成了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海相油页岩带。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该油页岩有机碳含量介于4.31%~16.89%之间,焦油含量为3.5%~16.3%,油页岩有机质大多处于成熟阶段。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带及与其密切共生的膏盐层的发现,丰富了羌塘盆地烃源岩的类型,为羌塘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层叠覆关系、沉积序列、层序地层和旋回沉积特征等油气地质的调查研究,表明雪峰山西侧盆地演化与四川盆地一样,均经历了从被动陆缘(Z-O1)→类前陆(O2-S)→克拉通-大陆边缘盆地(D-T2)→内陆湖盆(T3-J)和山间盆地(K-Q)5个演化阶段;发育9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1个角度不整合,构成5个构造层,即①南华系-震旦系;②下古生界;③上古生界-下中三叠统;④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⑤上白垩统及其以上.总体构造活动性不强,对油气长期保存和演化有利.5个构造层孕育了4个一级生储盖组合,其中Ⅰ、Ⅱ为有利组合.因此,该地区原生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后期改造较强,特别是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以来的造山和隆升剥蚀量大,是该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46.
华南西部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性质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桂北,新元古代丹洲群出露在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为一套角度不整合在中——新元古界四堡群变质岩系之上,整合于南华冰期沉积之下的浅变质/未变质沉积岩夹火山岩组合。本文通过对罗城黄金丹洲群剖面的沉积相及沉积序列研究表明:白竹组至合桐组为冲洪积相(移地滨岸相)、三角洲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缓坡(台地)、深水陆棚相(或欠补偿盆地相)等沉积组合,拱洞组为深水浊积岩、浅海陆棚相沉积组合,晚期为滨浅海相或三角洲相组合。综合剖面沉积相、沉积层序以及其中多幕式的火山—岩浆活动等沉积记录分析,作者认为与新元古代新生沉积盆地开启相伴的双模式的、同期的、一系列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沉积盆地早期的海侵上超和饥饿沉积,晚期差异沉降和快速充填,以及与盆地演化阶段相伴的幕式火山岩浆活动等一系列事实与弧陆碰撞模式是相矛盾的,丹洲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应为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其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可能是地幔柱幕式活动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47.
刘江  蔡伯根  唐涛  王剑 《测绘学报》2011,40(1):111-117
为满足列车运行控制及列车定位不同层次的需求,将轨道地图数据分为轨道专用数据、轨道线路数据及地形环境数据,并对轨道地图线路数据按照不同尺度划分为特征点层及插值点层,形成列控轨道地图结构.针对原始GPS地图测量数据,采用多点加权距离检验及Kalman估计差值检验实现错误数据剔除;根据轨道曲线特征对原始数据进行划分,通过在各...  相似文献   
48.
49.
运用LA-ICP-MS方法对湘东南泗洲山地区南华系大江边组上部泥质岩和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底部变泥铁质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分别获得了28组和92组U-Pb有效年龄.前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693 ~ 897 Ma(占67.9%),1810 ~1916Ma(占17.9%),1974~2177Ma(占14.2%)三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错石年龄为734 ±4Ma(MSWD=1.07,n=4);后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570~699Ma(占9.8%),715~ 774Ma(占7.6%),882~1272Ma(占67.4%),1300~ 1681Ma(占7.6%),1899 ~2490Ma(占7.6%)五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锆石年龄为634±7Ma(MSWD=1.09,n=4).研究认为,大江边组上部地层的形成时代<734±4Ma,与澄江组顶部、牛牯坪组、岩门寨组、拱洞组及隆里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揭示“板溪期”地层的顶界年龄及江口冰期开启年龄< 734±4Ma;埃岐岭组形成时代<634 ±7Ma,与陡山沱组及蓝田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支持南沱冰期结束于635Ma左右的认识.综合研究认为,大江边组和埃岐岭组的物源可能分别主要来源于武夷地块南东部和南岭—云开地块南部的一个Grenville期造山带.推测物源的转换可能与南岭—云开地块、武夷地块在两组沉积时期之间聚合或紧邻有关,其时限约为734~634Ma.  相似文献   
50.
最新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赣东北江南次级盆地新元古界南华系是一套沉积超覆于基底变质岩系之上的裂谷系“楔状地层”。桃源组陆相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是该“楔状地层”的最低层位,代表了南华裂谷系江南次级盆地新一轮沉积旋回的起点。取自桃源组流纹岩样品的结晶锆石SHRIMP U Pb同位素年龄为803±9 Ma,这一年龄值基本上代表了该次级盆地新元古代盆地的开启时间。沉积相研究表明,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主要由四个沉积相组合构成:(1)陆相火山岩组合;(2)冲洪积相及河湖相组合;(3)滨浅海-次深海相组合;(4)冰碛岩相组合。与扬子东南缘其它次级盆地相比,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以陆相为主,但两者的剖面沉积演化序列非常相似,都经历了一个由陆相至海相的沉积超覆演化过程,代表了新元古代南华期华南古大陆解体之后扬子地块东南缘典型的裂谷盆地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