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谢渊  丘东洲  王剑  汪正江  刘建清  余谦  李嵘  杨平  李旭兵 《地质通报》2012,31(11):1769-1780
通过油气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可能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1套次要生储盖组合;可能存在原生型油气藏等4种油气藏。依据生储盖及其组合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油气显示、构造圈闭及油气系统分析,初步优选出利川—恩施、石门—桑植、仁怀—金沙、武隆—道真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以及湄潭—思南、黄平—麻江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这些认识成果,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区块优选和评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2.
北羌塘盆地索瓦组上段的时代、古气候及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索瓦组上段是羌塘盆地演化晚期的一套潮坪—潟湖相沉积,分布于北羌塘盆地中部。通过对索瓦组上段区域地层对比,发现索瓦组上段在盆地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岩性变化较大,海相油页岩的出露地仅分布于北羌塘坳陷南部胜利河—长蛇山—托纳木一线的局限海湾—潟湖的边缘带,其形成明显受到了古地理条件的控制。根据索瓦组上段以及其下伏地层产出的生物化石组合,并结合油页岩的Re-Os同位素年龄,认为索瓦组上段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对该组产出的孢粉化石组合和硅化木分析表明,索瓦组上段在沉积早期和晚期的古气候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期为温暖和湿润气候,而晚期为半干旱—干旱气候,这种垂向上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不仅仅局限于胜利河地区,可能在整个北羌塘盆地都普遍存在。索瓦组上段发育的油页岩及其上部膏岩沉积组合的发现,对于评价羌塘盆地演化晚期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3.
最近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半岛湖地区索瓦组下段中发现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这些菊石保存好,特征明显,可以与西特提斯地中海区菊石带进行精细对比。根据区域菊石化石群的对比,含菊石的地层可能不是索瓦组下段,而是夏里组。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的出现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同步,而地方性的含大头菊石的层序通常也指示了区域性的海侵。羌塘盆地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生物群的发现,证明羌塘盆地在早卡洛夫期还存在区域性的海侵,北羌塘盆地中部的半岛湖地区处于相对较深的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羌塘盆地在卡洛夫期即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发生海退的时间应该在早卡洛夫期之后。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4.
北羌塘盆地沃若山地区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一段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包括紫红色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形成于氧化环境。通过对雀莫错组一段碎屑岩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概率累积曲线、萨胡判别式、粒度参数散点图和C-M图等分析表明,雀莫错组一段砂岩分选性较差,在概率直方图上多表现为双峰或多峰,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两段式",少见"三段式",跳跃总体含量较高,滚动总体和悬浮总体较少。在Sk-σi散点图中,雀莫错组一段的砂岩均落入河砂范围内;在C-M图上表现为PQ段发育,QR段次之,为一套典型的河流相沉积。雀莫错组的沉积从河流-冲积扇相开始,之上为三角洲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总体上表现为逐渐变深的海侵序列。  相似文献   
125.
青藏高原的成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争议的焦点。为了约束青藏高原腹地晚中生代的构造隆升运动。本文在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盆地内三个地区采集了14件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样品,并进行了系统测年分析。结果显示,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148Ma~94Ma)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由于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之下不断消减挤压,羌资盆地与拉萨地块之间发生了重要的板块碰撞,从而使羌塘盆地在28Ma~48Ma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快速的隆升运动,岩石迅速从~300℃冷却到~180℃以下,降温幅度达120℃。快速的构造隆升使得羌塘盆地的古海拔迅速增大,进而可能形成一个以南羌塘为核部,地貌向南、北逐渐降低的原始高原。原始高原的出现使得南羌塘地区成为剥蚀区,为拉萨地块内的萎缩海盆提供物源供给。羌塘盆地晚白垩世(89Ma~73Ma)的构造隆升很有限,但此次构造隆升可能在拉萨地块内比较显著,从而导致了拉萨地块内海相沉积的结束和大量陆相粗碎屑沉积的开始,并且可能使原始高原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整个拉萨地块。  相似文献   
126.
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状态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7.
电子地图是人们进行地理空间信息应用与认知的重要载体,而性别差异影响着地图空间认知的结果。该文通过一系列地图认知实验,分析了不同性别在观察地图、认知地图、形成心象地图和表述地图信息过程中的差异。实验表明,男性对空间关系较为敏感,而女性对要素注记、形状、位置及空间面积的认知能力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8.
藏北羌塘盆地油气地质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也是中国潜在的石油战略后备区之一。新的油气地质调查发现,盆地内发育优质古生代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的暗色泥岩,具有机碳含量高的特征,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Ro值大多为1.50%~2.40%,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前那底岗日组的古风化壳是盆地内新发现的潜在的储集层,其覆盖于二叠系以及前人已确定的三叠系肖茶卡组地层之上。新发现的上侏罗统-下白垩世白龙冰河组泥灰岩夹膏盐、页岩是区域上较好的盖层。盆地内近年来在地表发现油气显示250余处,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现代天然气泄漏的泥火山,并采集到了天然气样品。综合考虑沉积相、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保存条件等因素,优选了6个有利区块,其中,托纳木和半岛湖区块作为潜力目标区进行了勘探。  相似文献   
129.
扬子西缘峨边群地层序列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其时代归属缺乏地质年代学约束。通过对扬子西缘元古宙峨边群各组、段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充填序列及其沉积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峨边群烂包坪组地层归属。该地层应位于原峨边群上部,代表一次新的构造旋回开始,已不属于峨边群地层范畴。在烂包坪组下部凝灰岩中首次获得的(779.3±15.7) Ma锆石SHRIMP U Pb年龄,进一步证实其形成于新元古代,而非中元古代。(2 737±30) Ma和(2 480±29) Ma的两个单颗粒锆石SHRIMP U Pb年龄,表明扬子西缘峨边-金口河地区可能存在古老的新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研究成果和新的认识将有助于推动扬子西缘峨边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0.
新汶凹陷官庄组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研究区沉积构造等相标志的研究,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室内岩石薄片、粒度分析,识别出冲积扇、辩状河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并对官庄组的沉积相垂向演化和平面展布有了系统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新汶凹陷官庄组自下而上发育冲积扇-辩状河-湖泊和冲积扇两大沉积体系.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凹陷掀斜下沉时的冲积扇、辩状河沉积,中期凹陷扩张阶段的湖泊相沉积,晚期凹陷收缩时的冲积扇进积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