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针对BDS短基线单历元差分定位中双差法方程严重病态的问题,采用TIKHONOV正则化准则进行改善。计算获得可靠的浮点解及其对应的方差协方差阵,再运用部分模糊度固定策略,采用LAMBDA方法进行模糊度固定获取准确的固定解,达到cm级的BDS实时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132.
BDS分布在3个不同高度的轨道上且同时播发3种频点的信号数据,导致其观测值多路径误差可能在星座间、频点间存在差异。基于此,利用我国iGMAS跟踪网络和国际MGEX跟踪网络的17个GNSS多模观测站数据,从高度角、信号频点、接收机类型、跟踪站分布以及卫星星座等5个方面进行BDS多路径误差的差异性分析,同时与同源观测站上的GPS观测值多路径误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3频点的多路径误差最小;3种星座间,GEO卫星的多路径误差最小;BDS的GEO卫星和IGSO卫星的多路径误差在地域上无明显的差异;BDS的B3频点上的多路径误差优于GPS 3个频点上的对应结果,BDS的B1和B2频点与GPS的L1和L2频点上多路径误差的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133.
统计分析各GEO卫星轨道机动对亚太区域NPA(non-precision approach)阶段的RAIM(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可用性影响。结果表明,GEO卫星在07∶00~08∶00和15∶00~16∶00对系统的可用性影响最大,但各卫星影响时段不同;GEO卫星C04卫星14∶00~23∶00和C05卫星00∶00~05∶00的调控时段使得系统可用性低于99.9%,分析原因可知,其主要受两颗卫星的定点位置和MEO卫星的回归周期影响。另外,为了揭示新启用的IGSO C13卫星对BDS系统在服务区域可用性的改善情况,对比分析了新IGSO C13卫星启用前后对BDS系统在亚太区域内可用性影响情况发现,C13卫星的运行使得BDS系统在服务区的可用性平均提高0.05%,达到99.99%。  相似文献   
134.
由于对流层中气象因素变化剧烈且蕴含大量的水蒸气和颗粒物,雾霾的发生也极易改变卫星信号的传播路径,从而导致对流层延迟发生变化,因此重点研究气象因素与雾霾之间的相关性问题。通过上海市2016年62 d(DOY 153~214)的大气中污染物含量资料与天顶对流层延迟比较分析发现,大气中每种污染物含量基本呈现相似的走势,天顶对流层延迟随PM2.5含量增加而增大,且在日值数据的比较中发现,上海夏季的PM2.5含量与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与风速、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5.
黄季夏  孙宇晗  王利  曹云锋  杨林生 《遥感学报》2020,24(11):1419-1432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的面积与厚度逐步减小,这一趋势为北极通航提供了可能,北极航道在北极地缘环境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北极地区的重要海峡作为“冰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冰情变化在北极航道的开通中起到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以北极地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上14个重要海峡近35年的海冰密集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海冰表面气温对北极重要海峡海冰密集度变化的阈值和滞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除白令海峡、尤戈尔斯基沙尔海峡和喀拉海峡以外,其他11个海峡气温对海冰密集度变化的影响都存在高温阈值,并且其阈值集中在-10℃附近;(2)高温对于海冰密集度变化的影响存在0—3月的滞后期,而低温的滞后期为0—4月;(3)14个海峡在非线性滞后模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滞后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滞后期内高温影响最为剧烈的是维利基茨基海峡,相对累积效应值为-3.34%(-5.6% — -1.1%);(4)整体上看,东北航道滞后有效期与西北航道相比较长,东北航道受温度影响的滞后效应值比西北航道的要大,且在高纬环境地区,高温对海冰密集度的相对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6.
大别造山带毗邻新生代盆地物质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盆地的地层往往保留着源区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利用物质平衡的方法,通过大别山周边十个沉积盆地的新生界地层信息,计算这些盆地中沉积物的堆积量和堆积速率,研究了新生代以来大别山的剥蚀过程和剥蚀速率。结果显示,大别造山带毗邻盆地在第四纪、新近纪和古近纪的平均总堆积速率分别为9.85×10^5~1.96×10^6m^3/a、4.48×10^5~8.27×10^5m^3/a和1.62×10^6~2.31×10^6m^3/a。十个盆地的大部分沉积物源自大别山,且大别山的大部分剥蚀物被沉积到了这十个盆地中。在估算中,我们假设这两个“大部分”在量上相等,即等效于盆地的沉积物全部源于大别山,且大别山的剥蚀物全部沉积于所计算的盆地之中,则大别造山带在新生代的平均剥蚀厚度为2.1~2.95km。平均剥蚀速率为32~49mm/ka。新生代以来大别造山带剥露速率与剥蚀速率相近.表明大别造山带在新生代已经总体处于剥露稳态。  相似文献   
137.
时间序列参数估值的时变性与预报模型的定常性之间的差异,使得预报精度随着预报步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基于此,构建基于卡尔曼滤波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AR模型以实时更新其参数估值,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并提高了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38.
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为获取mm级垂向形变,仍存在诸如垂向误差削弱、基准选取、系统参数对高程形变影响等多项提高精度和可靠性的技术难题.分析了不同基准模型用于形变监测的作用和特征,推导了系统参数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公式.通过对西安地区布设的GPS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进行附加系统参数和附有约束条件的网平差进行计算,比较了不同平差方案的结果,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9.
本文从GPS监测网的布网原则和设计方案出发,对GPS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大城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监测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案。通过西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GPS监测实践,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监测网的布设原则、GPS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并且通过GPS监测获取了西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近期活动的有关数据信息,且其与精密水准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0.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主力烃源岩一直认识不清。本文以胜利河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布曲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制,为预测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胜利河地区布曲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优质烃源岩。布曲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旱炎热,研究区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弱局限盆地,具有浅水、高盐度、贫氧—缺氧的沉积环境。布曲组沉积时期,羌塘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研究区邻近中央隆起,陆源输入和热液活动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磷、铁等进入海洋,导致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是北羌塘坳陷布曲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区位于北羌塘坳陷的最小含氧带区域,有利于大量浮游生物在此缺氧死亡埋藏保存。通过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分析,北羌塘坳陷的近岸陆棚斜坡带可能是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