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用GPS 资料分析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 ~ 2002 年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GPS 观测资料, 以及陕西省地震局2001 ~ 2002 年的GPS 观测资料, 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结果表明, 渭河盆地及邻区的运动速率有明显的WE 向条带状变化特征, 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呈整体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运动, 相对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榆林测点, 平均速率约为5.7mm/ a;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 西安— 蓝田一线两侧存在一个左旋剪切带( 东侧) 和右旋剪切带, 左旋剪切带的北部区域与铜川— 泾阳— 临潼— 渭南小震频发区恰好对应;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临汾盆地东侧, GPS 观测点资料表现出应力集中的迹象, 该区与临汾-韩城地震带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2.
利用区域气象观测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CMWF Reanalysis v5,ERA5)、风廓线组网产品、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S-b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in China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Network,CINRAD/SA)和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band phased array weather radar,XPAR)等资料,对2021年8月10日发生在黄河三角洲的3个EF0—EF1级非中气旋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天气发生在高空干冷西北气流、低层横槽前暖脊和地面倒槽涡旋背景下,强烈的对流不稳定、0~6.0 km深厚层垂直风切变、大的低层湿度和接近1 000 m的抬升凝结高度,是此次弱非中气旋龙卷生成的有利环境条件;不利的条件是0~1.0 km低层垂直风切变非常弱。(2)海风锋、阵风锋触发对流,横槽分裂南下使上升运动加强;龙卷风暴影响时,临近区域气象观测站要素表现出明显变化,但风场的辐散特征表明观测站附近的大风还与风暴下沉气流有关。(3)龙卷母风暴为多单体合并、后向传播型风暴,双龙卷的形成与单体合并发展有关;雷暴下沉气流形成的阵风锋(出流边界)与海风锋合并使气旋性小尺度涡旋加强,当该小尺度气旋遇到经单体合并后发展加强的上升运动时,旋转运动进一步增强,从而激发了第3个龙卷。(4)CINRAD/SA只观测到气旋性涡旋和风暴顶辐散;XPAR在双龙卷期间观测到强切变和龙卷碎片特征,相关系数低值区明显。  相似文献   
63.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凤  吴敦银  李荣昉 《湖泊科学》2008,20(4):500-506
根据1950-2002年的鄱阳湖洪水与洪水灾害损失资料,建立年最高洪水位与洪灾损失的相关模型;运用概率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区洪涝灾害与灾害损失的统计规律,将鄱阳湖洪水、鄱阳湖区洪涝灾害的受灾面积划分为6个等级.揭示鄱阳湖区洪水主要集中于10年一遇(3级)以下;一般洪水为2-5年一遇,在统计资料内,共发生过24次,造成的损失只占到历年总损失量的约l/3;5年一遇以上的洪水虽然只发生过7次,但是其损失却占历年洪灾总损失的约2/3.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降低鄱阳湖洪水位,并进一步提高鄱阳湖区圩堤防洪能力是减轻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损失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64.
控制测量是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获取岩体结构面特征点三维信息最关键的环节,其观测结果(结构面特征点三维坐标值)直接影响在内业工作站上所建立的三维模型的精度及岩体结构面信息解译的准确性。以长春市净月北山二采石场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前方交会法、免棱镜极坐标法及活动控制系统法等3种不同的外业控制测量方法获取边坡控制点的坐标,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在VirtuoZo工作站上建模,解译裂隙岩体结构面模型特征点的三维信息,并和全站仪现场实测的数据对比,并基于测量误差理论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控制测量方法的点位中误差均在±3 cm之内,都能满足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等精度规范对被测目标的点位精度要求。通过现场观测,总结出了3种控制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场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测量方法进行建模。  相似文献   
65.
由于季节性的植被动态和水文波动,湿地遥感影像分类常常比较困难。本文采用优化特征空间的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对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东部地区预处理后的GF-2影像进行湿地分类研究,具体分为2步:① 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和对象特征的提取。针对一些学者获取最佳分割尺度时仍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本文通过改进全局最优分割方法来获得最佳分割尺度。② 在最优分割的基础上,基于特征重要性对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特征空间进行优化,以得到最佳的随机森林分类结果,并与相同条件下(同数据、同分割尺度、同训练样本,同特征空间)的K-NN、SVM、CART 3种算法以及未优化特征空间的RF算法的分类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优化特征空间的RF算法的分类结果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3.038%和0.9177,而K-NN、SVM和CART 3种分类算法的分类结果的总精度分别为83.357%、78.068%、77.136%,未优化特征空间的RF算法分类结果总精度为90.937%。相较于K-NN、SVM、CART 3种分类算法,RF算法在GF-2湿地影像数据中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同时优化特征空间的RF算法精度有所提高,在湿地资源管理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王凤  魏玉秋  孙军  张桂成 《海洋通报》2019,38(5):491-498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是因为该类群难以分离培养、鉴定和定量测定。迅游藻(Bolidophyceae)是超微型浮游植物中的一类真核生物,它包括迅游单胞藻目(Bolidomonadales)和帕玛藻目(Parmales)。尽管迅游藻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贡献相对较小(0.1%),但是其分布广泛,是沿海和上升流区域中最丰富的浮游植物类群之一,普遍存在于热带到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迅游藻是系统发育上最接近硅藻的原生藻群,不同的是迅游藻细胞壁没有全部的硅质化。本文阐述了迅游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迅游藻的发现,以及近年来通过对迅游藻系统发育(基于SSU rDNA和rbc L基因的序列分析)、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获得的最新信息,详细说明了迅游藻作为硅藻姊妹群的分类学地位,对于厘清这些硅化藻类之间的进化联系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强调了迅游藻在海洋硅碳循环中的作用,对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67.
为探究不同几何校正方法对高分六号影像定位精度的影响,笔者分别使用地理国情数据和GPS数据,对影像进行基于有理函数模型与多项式模型的几何校正,并运用事先布置好的检查点与校正后影像上的同名地物点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几何校正中,有理函数模型的校正精度可达3.0 m(1.5个像元),多项式模型校正精度为4....  相似文献   
68.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69.
利用CINRAD/SC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支持组播传输的功能,将组播技术应用于雷达资料实时共享网络的组建中,在已经建成的市县宽带网络基础上,实现市到县雷达数据实时共享,使县级台站除不能对雷达工作方式进行控制外,对雷达回波的其他显示功能和地图信息设置均等同于雷达站,解决了以往雷达资料共享中因雷达完成体扫、数据存储、数据上传和下载等环节所造成的延时问题,为基层台站依据雷达回波实时变化特征,及时准确地指挥人影作业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0.
利用1961--2007年滨州市所属7个县(区)气象站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暴雨、大暴雨和局部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滨州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性,其年代际分布特征呈波浪型起伏变化,暴雨站次数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十分相似;滨州暴雨的分布特征为南北多、中间少,而大暴雨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增多的趋势。另外,暴雨局地性很强,全市性暴雨较少且主要发生在7,8月份;以单日暴雨为主,连续性暴雨以2天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