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71.
通过对南大西洋两岸南、北部含盐盆地裂谷层序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盆地结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富集特征的对比研究,总结了两岸南、北部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盆地结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的差异性。分析表明,两岸南、北部盆地裂谷期构造演化存在北早南晚、北长南短的时序特点;盐下盆地结构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北部盆地裂谷期发育2套湖相烃源岩,南部盆地仅发育了1套优质湖相烃源岩;储层平面分布具有 “北砂南灰”的分区分布特征;西非一侧油气呈现“内油外气”的分布特征,而巴西桑托斯盆地则具有“内气外油”的分布特征,油气垂向富集受盐岩盖层控制,油气平面富集受烃源岩、储层和构造等多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372.
渤海海域历史地震和海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地震学报》2007,29(5):549-557
渤海海域中小地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渤海中存在多个地震密集区. 地震密集多呈NE向分布,但也确有NW向活动存在. 大致以39deg;N为界,渤海南部与北部的地震活动差异悬殊,几乎所有的强震和中小地震密集都集中于南部. 综合史料和中小地震密集特征, 对公元1548年震中位置进行了校订,对1888年地震的震级进行了讨论. 探讨了173年地震事件作为一次地震海啸的可能性. 对1597年地震事件作为一次渤海强震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73.
本文分析循环经济模式的物质循环和信息流的特点,尤其是循环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以及在信息流方面的表现,讨论正在发展中的环境信息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面向循环经济系统的环境信息学的特点,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环境信息学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如何开展研究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74.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目前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焦点问题,以苯、甲苯、乙苯和邻/间/对二甲苯(BTEX)为主要代表的单环芳烃是其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BTEX在大气、土壤、地表及地下径流、海洋中普遍存在,其环境效应与生态毒害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大气-海水-沉积物-生物体入手,综述了海洋环境中BTEX的分布、来源及其迁移过程等研究进展。研究显示海洋环境中BTEX浓度变化范围较大,在分布上呈现出近海高、远洋低的趋势。海洋中BTEX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来源,即海洋是陆源BTEX重要的汇,而海-气交换和生物降解则被认为是BTEX的主要去除途径。此外,本文阐释了海洋中BTEX的生态与大气环境效应。BTEX具有生物毒性,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而进入大气的BTEX能够影响大气的氧化能力,对于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尽管海洋BTEX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目前海洋环境不同介质中BTEX来源解析、迁移转化过程及生物毒性机理亟需深入系统研究,为深入认识BTEX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效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75.
松原5.7级地震震中区土壤氢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发生5.7级地震,为了探究地震对断层气的影响以及震后断层气变化特征,震后在震中区进行了多期土壤氢气浓度观测工作,得到了震中区氢气浓度的最大值、背景值等多项指标。结合地震前后氢气浓度数据,分析震中区震前、震后氢气浓度趋势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此次地震活动中,氢气浓度变化有"震前缓慢升高—临震下降—震后迅速升高—强余震前再次骤升"的现象;氢气浓度变化与地震活动间有很好的映震关系,主震对氢气浓度的上升起主要作用,而余震则起诱发作用,余震的活动会使赋存在地下岩石裂隙的氢气释放量增大,表明氢气对余震活动的响应较灵敏;另外,震后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氢气浓度也会升高,这可能与区域断层中的氢气逸散到大气中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76.
青藏高原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水文特征被称为“亚洲水塔”, 这一地区广泛分布的冻土及其冻融过程对地表非绝热加热与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 恶劣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为这一区域的地表冻融过程本地观测和遥感监测均带来极大挑战。本文利用AMSR-2传感器遥感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区的近地表冻融判别算法研究, 包括判别式算法和季节性阈值算法, 并使用4个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土壤温湿度密集观测网数据对算法进行区域适应性优化。研究特别针对季节性阈值算法进行了两点改进: 首先考虑到地表发射率的变化对于冻融相态的转变指示更为直接,故采用6.9 GHz水平(H)极化的准发射率替换季节性阈值算法中的原有冻结因子; 其次使用一种新的数据归一化方法:标准差归一化方法, 用以替代原有的离差归一化方法, 并通过阈值设定对判别精度的影响分析改进后的优势。结果证明, 冻融判别式算法在升轨时期的整体精度最具优势, 其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夏季地表发射率复杂变化导致的误判, 基于标准差归一化方法的季节性阈值算法在降轨时期的整体精度具有优势。通过对不同典型区域的冻融土辐射特征和判别精度的分析, 发现地表发射率的变幅(初始液态含水量)大小是影响所有冻融判别算法精度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77.
378.
图片新闻     
李振涛  杨军利  李玉恒  王健 《国土资源通讯》2009,(15):F0002-F0002,F0003
8月19日,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课题设计指导小组审议会在京召开。原则上通过了综合、土地、矿产、地质、海洋和测绘6个课题设计。  相似文献   
379.
湘西北下寒武统铀多金属磷块岩由于富含多种矿产元素,受到国内外地质学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成因认识仍然众说纷纭。文章在对湘西北黑色岩系非常规铀资源开展地质和放射性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铀多金属磷块岩露头较好的白竹峪矿床开展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系统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铀多金属磷块岩主量元素与上地壳所含的对应元素相比,只有CaO和P2O5富集,富集系数分别为9和204。此外,铀多金属磷块岩微量元素U(平均含量为1 350×10-6)、Ni(平均含量为6 822×10-6)和Mo(平均含量为2 104×10-6)均达到相应矿床的工业品位,且Re、Tl和V达到铀矿床综合利用指标。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铀多金属磷块岩和黑色碳质泥质页岩及板岩的δU、V/Cr、Ni/Co和δCe值均指示这3种地层形成于缺氧沉积环境,铀多金属磷块岩北美页岩配分曲线显示热水沉积特征,δEu大于1,结合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结果推测铀多金属磷块岩在正常海相沉积的基础...  相似文献   
380.
聂江涛  李子颖  王健  郭建 《地质通报》2015,34(203):535-547
随着相山铀矿矿田勘探深度的增加和铀矿科学深钻的实施,在矿田内揭露了大量多金属矿化,流体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铅锌矿成矿期温度集中在230~300℃之间,成矿压力为12~51MPa,盐度4%~8% NaCleqv,包裹体气体成分主要为CO2,其次为CH4、N2等,矿物组合为铅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成矿期温度集中在320~380℃之间,成矿压力为33~95MPa,盐度8%~12% NaCleqv,包裹体气体主要成分为CO2,其次为CH4、N2等,矿物组合为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高压、中高盐度、还原性、低氧逸度、富CO2的特征,铀和多金属成矿流体均具有深源特征,但铀和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蚀变和流体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属于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为华南早中白垩世成矿阶段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