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喜马拉雅板块活动证据兼论青藏高原形成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青藏高原广泛开展的考察所积累起来的实际材料,以板块构造观点,简要讨论了青藏高原主要构造特征。文章以地质历史、沉积特征、冈瓦纳相沉积、蛇绿岩套、混杂岩和外来岩块的分布、变形特征、岩浆活动的规律以及雅鲁藏布江两侧变质带的特点,论证了喜马拉雅地区板块活动的方式和特征,对喜马拉雅运动进行了分期并对各期运动的性质作了分析。文章提出了冈瓦纳大陆的北界可能是班公湖—东巧构造带以及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在中生代拉开、早第三纪闭合机制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2.
潘裕生  方爱民 《地质科学》2010,45(1):92-101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特提斯演化的结果。本文根据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学证据,将青藏高原特提斯在时间上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从震旦纪开始至奥陶-志留纪结束,这个阶段的大洋我们称作“原特提斯”。中期从泥盆纪开始至石炭-二叠纪结束,通常称这个大洋为“古特提斯”。晚期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早期,这个阶段的大洋通常被称作“新特提斯”。在空间上,青藏高原特提斯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相,即北区、中区和南区。上述3个阶段完全可以与空间上的3个区域相对应,原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北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5缝合带中,即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缝合带。古特提斯主要发育于中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3、4缝合带中,即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南缘缝合带。新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南区,大洋主洋盆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1缝合带中,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它的弧后盆地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第2缝合带中,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塔里木西部奥依塔克斜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配套的原位微区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两个样品的锆石U-Pb平均年龄分别为:337.5±6.5Ma和339.2±6.5Ma(Th/U 比值在0.3~1.0之间),与前人所获得的SHRIMP年龄基本一致。所有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均分布在0.2829~0.2831之间,并具有极高的正εHf值(12~17),其平均Lu-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359.1Ma,与其U-Pb年龄十分接近。上述Hf同位素特点反映出其源区可能为新生的玄武质下地壳。此外,所有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和εHf值基本位于亏损地幔演化线上,指示该新生的玄武质下地壳来源于亏损地幔。结合前人对该岩体以及区域地质的研究,推测奥依塔克岩体应与巴楚—喀什一带石炭纪似层状杂岩体相关,其形成可能受石炭纪时导致天山裂谷发育的地幔柱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昆仑山早古生代地质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西昆仑山存在一条加里东构造带。加里东运动导致原特提斯洋闭合,形成青藏高原的第5缝合带。东昆仑格尔木一带震旦-寒武系万宝沟群、原哈拉郭勒群中奥陶-志留系地层的发现与确证,万宝沟、胡晓钦等古生代岩体的发现,以及泥盆系磨拉石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证明亦存在加里东构造带。东、西昆仑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重大项目组于1987、1988年先后对喀喇昆仑山,西—中昆仑山,包括藏北无人区、乔戈里峰地区、昆仑山腹地阿什库勒及库木库勒盆地等开展了全面的综合考察。1989、1990年结合所承担的中法合作考察和中巴联合考察对新藏公路及中巴公路沿线进行深入研究和补点考察。1990年部分成员参加可可西里科考队完成了中昆仑山南翼地区的野外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西藏白朗发现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一条规模巨大的超基性岩带已为人们所知,作者于1979年6月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附近的蛇绿岩带南部发现了一套很好的混杂岩。白朗蛇绿混杂岩分布在白朗西南侧到罗布江孜村之间。该地的蛇绿岩自下而上包括超基性岩、基性岩、中基性火山岩、枕状熔岩和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等(图版Ⅱ-4、5),属保存较好的有序型蛇绿岩套。蛇绿岩带南侧为浅变质的中生界复理石带,由灰色、灰黑色的砂、板岩组成。蛇绿岩带与变质中生界之间为断层接触,并且被一套以红色为主的杂色砾岩不整合覆盖。蛇绿岩带之北侧为晚白垩世的日喀则群,是由一套灰色、黄绿色的砂、页岩地层组成的复理石。蛇绿岩带与日喀则群之间也为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17.
黑云母—斜方辉石温度计的重新标度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春明  潘裕生 《岩石学报》1999,15(3):463-468
黑云母斜方辉石是较为常见的共生矿物对, 它们之间 Fe Mg 交换模式反应的标准熵变与标准体积变化量之比很大, 具备了构成温度计的必要条件。根据 Fonarev and Konilov 的平衡实验数据, 考虑了黑云母、斜方辉石中 Fe Mg 的非理想混合效应, 得出了合理的黑云母、斜方辉石中 Fe Mg 的交换能数据。此外还采纳了 Dasgupta 等关于黑云母活度的数据、von Seckendorff and O' Neill关于斜方辉石活度的数据和 Pattino Douce 等关于黑云母中 AlⅥ、 Ti对黑云母活度效应的数据, 重新标度了黑云母斜方辉石温度计。该温度计重现实验温度的误差为±60℃, 应用于天然岩石的温度计算误差一般小于±70℃, 适用于绿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岩变质温度的估算。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地壳低速层的物理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相当于青海-西藏高原地壳低速层埋藏深度(20-30km)的压力条件下进行了角闪岩的变形实验。实验表明,当加热到800℃、1000℃时,角闪岩出现塑性变形,并进入稳定蠕动应变状态。由于岩石的塑性变形、弱化和强度的减小,以及从岩石中脱出的水的参与,这个带就成了地壳中的薄弱层和低速层。  相似文献   
19.
茫崖-肃北段阿尔金断裂右旋走滑运动的确定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勇  潘裕生 《地质科学》1998,33(1):9-16
在茫崖至肃北段阿尔金断裂内,奥陶纪地层中产出的塑性变形构造形态完整而清楚,室内的岩组分析和镜下所见发育良好的显微构造,为进一步确定阿尔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提供了有力证据。右旋走滑发生时间可能介于奥陶纪晚期至泥盆纪之间。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通天河发现蛇绿岩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6—7月,我们在青海省玉树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在直门达西通天河边的尕拉发现了一个较好的蛇绿岩套剖面。蛇绿岩套虽已被强烈肢解、破碎、片理化,但其各组成部分基本具备,在通天河构造带上可作为一个代表性剖面。通天河—金沙江作为一个构造带在国内已得到了普遍承认和应用,近年来研究板块构造的学者甚至把它作为分隔南、北两大古陆的界线——板块缝合线;然而在这条带上除了张之孟等曾报导过得荣附近的蛇绿岩套外,特别在西部通天河一带至今还无正式的蛇绿岩套报导。因此,尕拉蛇绿岩套剖面的新发现,对通天河—金沙江带的蛇绿岩套特征、古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