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75篇 |
地质学 | 108篇 |
海洋学 | 46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ZH-1)已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正在开展卫星数据在轨测试,并对卫星数据质量进行判定.本文对ZH-1卫星2018年5月至6月夜侧的VLF频段电场功率谱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位于不同L值、具有不同发射频率的多个VLF人工源上空的卫星重访轨道观测数据,发现ZH-1卫星记录的人工源信号电场变化标准差与DEMETER卫星记录电场变化标准差几乎一致,说明ZH-1卫星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重访轨道均值与全波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在数值上较为接近,在形态上较为一致,说明ZH-1卫星VLF频段电场功率谱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外,研究了VLF人工源上空及共轭区的电场分布特征和电波传播规律,并与DEMETER卫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VLF人工源产生的电磁辐射穿透电离层后以导管或者非导管的哨声波模向共轭区传播,因为传播过程中的朗道阻尼,共轭区的电场能量比辐射源顶空更小.VLF人工源位于L < 1.5时,电磁波传播更容易发生非导管传播,VLF人工源信号导管传播模式在共轭区的电场响应相对于共轭点会发生一定程度北向偏移.
相似文献172.
以唐山城市土壤为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及污染特征进行评价,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没有重金属元素出现污染状态,其中Hg、Ni、Cr、As都处于清洁状态,Pb、Zn、Cu绝大部分样点处于清洁状态,7.94%、6.35%、1.59%处于安全状态,Cd元素绝大部分样点处于清洁安全状态,只有1.59%处于警戒状态;综合污染评价土壤环境整体优良,清洁、安全土壤面积比例分别为98.41%、1.59%,没有出现警戒和污染土壤;各重金属元素中,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已达到强潜在生态危害水平,其余重金属均为轻度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考虑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其轻微生态危害、中等生态危害、强生态危害、很强生态危害的百分比分别是73.02%、26.98%、0%、0%,整体表现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73.
分布于湖南北部华容隆起中的桃花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中,由早期细粒少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少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至末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等四期侵入体组成.对该岩体中部的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203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0.3±3.8)Ma(2σ)(n=7,MSWD=2.3),代表岩体侵位年龄,表明其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SiO2=71.10%~73.00%,K2O=Na2O=1.09~1.66,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0.23~1.95;∑REE较高(175.1~259.9),Eu为弱负异常(δ Eu=0.55~0.82),(La/Yb)N=13.52~43.71;低εNd(-8.1~-10.1),高T2DM(1.59~1.75 Ga).综合研究表明,桃花山花岗岩,属壳源含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类(MPG),为华南前寒武纪基底重熔而成;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应为碰撞造山作用晚期或结不束时期,陆内碰撞造山作用增温减压体制下的产物,同时也标志着湘北地区在140 Ma后全面转入陆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4.
南岭中段郴州一带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浆的混合作用--来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岩体中含量少、个体小。对包体的颜色、形态、结构、成分、岩性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包体为岩浆成因。包体中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矿物组舍和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晶体,出现嵌晶状石英和碱性长石,显示出岩浆混合的岩相学特征,表明该区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为壳一幔岩浆混合而成的。研究还表明,区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强弱、基性物质加入的多少都与锡成矿作用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5.
人类活动、小型哺乳动物行为活动以及自然因素是引起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子。一般情况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放牧、施肥强度呈单峰曲线。长期过牧使高寒草甸退化严重,而围栏封育能使这种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围栏封育有时不符合“放牧优化假说”。工程活动,小型哺乳动物的活动、冻土退化使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变化。此外,地形引起水、热、养分的再分配,使不同的生境有着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概述各干扰因子及不同干扰频率的不同作用。为保护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6.
玻璃陨石发现于电白县小良乡的冲积层中,呈黑色—沥青黑色,相对密度为2.34—2.37,玻璃—沥青光泽,条痕无色,摩氏硬度为6—6.5。在偏光镜下观察为均质体,油浸法测得折光率约为1.503~1.506(t=14℃)。陨石表面布满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气孔,陨石本身的形状为圆形、长柱状圆形、扁豆状等。陨石的化学成分(平均值):SiO_2 74.956,Al_2O_3 12.486,(FeO+Fe_2O_3)4.346,CaO 1.934,MgO 1.872,MnO 0.072,TiO_2 0.7,K_2O 2.588,Na_2O 0.806。 相似文献
177.
本文从实验测试工作在地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地质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实验测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日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实验测试工作如何深化改革是一个很值得探讨问题。 相似文献
178.
179.
在现代以地震作用为标志的时期地球继续发展演化?内部和外部能源对地球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起了重大作用。在整体作用下,地球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与构造和物质的改造同时发生,并在地质环境物理性质的变化上有所反映。这样一些变化是震源区与地震前兆的形成依据。 相似文献
180.
本文根据邢台,海城,唐山3大地震序列每年最大震级资料,展示了3者的起伏特点及其以给定时间计算新一年度最大震级的办法,同时也探讨了超限值与大区强震发生时间的随属关系及其对中期大形势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