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272.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82,自引:4,他引:82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达1270 Gt。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生长、植物碎屑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大气碳通量,这对大气CO2含量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尺度土壤碳循环的唯一可用工具,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大量研究表明,14C测试是研究土壤有机碳组成及驻留时间的重要手段,土壤有机碳由一系列具不同更新时间的组分构成。土壤粒级组成、矿物特征及土体结构等内在因素制约土壤有机碳存量及状态,对于长时间尺度碳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不同气候带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特征,可为预测未来农、林生态系统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3.
南海温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波  吴新荣  丁杰  张榕 《海洋通报》2016,35(1):64-73
基于1986-2008年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再分析产品(CORA)气候平均海温资料,分别运用S-T法、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3种温跃层定义计算了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揭示了南海温跃层季节变化特征。对3种不同定义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进行比较发现:采用不同定义计算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存在差异,S-T法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最浅,垂向梯度法其次,最大曲率点法最深;在深水区(水深200 m)运用S-T法计算的温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温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浅水区(水深200 m),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法可以准确判定无跃区,但对于温跃层深度计算,3种定义误差均较大。  相似文献   
274.
Di-octyl phthalate (DOP) is widely used as a plasticizer in the plastics industry. As a result, DOP is often found in marine water ecosystems where many species are exposed to it. Our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ong-term (14 d) DOP exposure (2.6, 7.8, or 31.2 mg/L) on the expression of immunerelated genes in Tegillarca granosa. The expression of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sHSPs)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 were highest in clams exposed to 31.2 mg/L DOP on days 7 and 14.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Tg-ferritin,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metallothionein (MT) increased initially then decreased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DOP increased. The hemoglobin of T. granosa (Tg-HbI) exhibited two distinct expression patterns at two time poin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mune response of T. granosa against DOP pollution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dose. Additionally, we identified some immune-related genes that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biomarkers of DOP.  相似文献   
275.
本文以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SiO_2/Al_2O_3=3.2)为基体,通过水热合成法将其原位转化成P型沸石分子筛。研究水热温度、NaOH浓度及水热时间对P型沸石分子筛的结晶程度及形貌的影响,得到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原位合成P型沸石分子筛的适宜条件为:水热温度100℃,NaOH浓度2.0 mol/L,水热时间24 h。该法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可控成型。在此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原材料和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其他类型的沸石分子筛。  相似文献   
276.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洼里砾岩地下水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孔、地下水位、水质、温度和同位素等多源数据,识别了洼里地区的地质结构、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化学、地下水温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了洼里砾岩与奥陶系、第四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洼里砾岩在西部与奥陶系地层直接接触,与奥陶系含水层存在水量交换通道;洼里砾岩与奥陶系和第四系地下水水位具有一致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水位高值一般出现在1—2月,水位低值出现在5—6月。同时,洼里砾岩、第四系和奥陶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Mg型,且C-14和S-34同位素值相近,地下水温度变化规律具有区域一致性。结果表明,洼里砾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好,与奥陶系和第四系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循环特征表现为:地下水主要接受西部奥陶系地下水补给,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径流,主要排泄方式为侧向径流和向第四系含水层越流。  相似文献   
277.
高精度重力场模型精化Kaula规则其要点是将Kaula规则乘上一个与位系数阶数项相关的二阶有理函数,并基于EIGEN6C2重力场模型解算有理函数模型的系数。精化后的Kaula规则与EIGEN6C2模型和EGM2008模型的逼近误差都只是原来Kaula规则的0.26%。因此,精化后的Kaula规则更能正确表示各阶引力位的实际能量,对于重力场模型的解算提供更加合理的约束。  相似文献   
278.
本文报导了用SCOT SE-30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海洋沉积物中C_(14)—C_(32)一元饱和脂肪酸甲酯。此法具有快速、灵敏、样品用量少和分辨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79.
本文利用滤波、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与阐述了我国东海沿岸台风增水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它们与天文潮之间非线性耦合效应的普遍性与显著性。同时,本文还客观定量地寻求了台风暴雨导致的洪水在台风增水过程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筛选技术并借鉴Pore模式的构思,给出了吴淞、金山、乍浦、宁波、坎门、龙湾、温州和马尾这8个港口依据地面天气图实况,两种方案,时效为6、9、12小时的一种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280.
北极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合特征及古沉积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报道了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含量和分布类型,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正构烷烃的来源和古沉积环境加以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多数在nC15~nC33之间,分布类型有两种,第1种高分子碳范围,MH为nC25~nC27,CPI大于1,奇偶优势显著.第2种低分子碳范围,MH为nC17~nC20,奇偶优势不明显.以上特征指示了正构烷烃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和海洋内生两个部分,并且以陆源贡献最大.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部分测站的Pr/Ph小于1,指示了缺氧还原沉积环境.因子分析结果与样品中正构烷烃不同分子组成特征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