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708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戈壁输沙量与输沙势的定量关系一直是风沙地貌及风沙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莫高窟顶戈壁输沙量的长期监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结果表明,窟顶戈壁输沙势为129VU,窟顶北侧的总输沙量约905 kg·m-1左右。其中,偏东风输沙量达500 kg·m-1,偏西风输沙量达320 kg·m-1。当风速大于11 m·s-1时,戈壁风沙发生长距离的输送,偏西风可将265 kg·m-1的沙量输送到窟区,偏东风可将410 kg·m-1的沙量吹回到鸣沙山。根据本区偏东风强盛,且偏东风戈壁输沙量大于偏西风输沙量的特点,提出了以固为主,输导结合的莫高窟风沙防治的主导思路。认为在窟顶构建一个既能阻截沙物质,又能对阻截的沙物质进行输导的人工戈壁床面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2.
最新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赣东北江南次级盆地新元古界南华系是一套沉积超覆于基底变质岩系之上的裂谷系“楔状地层”。桃源组陆相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是该“楔状地层”的最低层位,代表了南华裂谷系江南次级盆地新一轮沉积旋回的起点。取自桃源组流纹岩样品的结晶锆石SHRIMP U Pb同位素年龄为803±9 Ma,这一年龄值基本上代表了该次级盆地新元古代盆地的开启时间。沉积相研究表明,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主要由四个沉积相组合构成:(1)陆相火山岩组合;(2)冲洪积相及河湖相组合;(3)滨浅海-次深海相组合;(4)冰碛岩相组合。与扬子东南缘其它次级盆地相比,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以陆相为主,但两者的剖面沉积演化序列非常相似,都经历了一个由陆相至海相的沉积超覆演化过程,代表了新元古代南华期华南古大陆解体之后扬子地块东南缘典型的裂谷盆地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73.
海南东南部韧性剪切变形带断续出露于芒三水库—吊罗山林场—兴隆—线,走向北东,岩石有构造片麻岩和糜棱岩化花岗岩,主要矿物组成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岩石发育“S-C”组构、“δ”型旋转碎斑系、云母鱼等变形组构,指示具有右行剪切活动的特点.根据矿物组成及变形特征,认为其变形环境相当于低角闪岩相,属于沿剪切带侵位并发生同步变形的产物.在芒三水库、吊罗山林场两地测得岩石锆石激光ICP-MS法年龄分别为284.3±1.3 Ma、265.9±1.3 Ma,属二叠纪形成.剪切变形带的发现及其年代学的厘定,对深入研究海南岛构造-岩浆作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74.
在资料搜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雅西高速冕宁段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减少和预防高速公路遭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的危害.研究表明,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泥石流,且以泥石流为主,具有分布广、密度大、危害性大等特点,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群发性和集中诱发的特征;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地层岩性是导致雅西高速冕宁段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的内在影响因素,降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是最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75.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利用彭曼公式计算了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分析了该地区蒸散量、日照时数、气温、空气饱和差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诸因子对蒸散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并以每年3.25 mm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日照时数则以每年3.6小时的速度增加;气温同样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4℃/10 a;空气饱和差也以每年0.02 hPa的速度递增。因此,可以认为,黄河上游流域日照时数、气温及饱和差的增加,加剧了草地蒸散量的增大,而蒸散量的增大和降水量的减少则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和草地荒漠化的蔓延。  相似文献   
276.
笔者基于离散Shannon奇异核褶积微分算子(GDSCD)计算地震波速度应力方程的空间导数,推导了一阶GDSCD的具体形式,并提出了优化方法,即在频率域逼近平面波的真实导数,得到了不同半径和采样下限的最优窗函数系数,通过滤波响应分析算子精度,与多种数值方法对比以及模型测试表明,笔者构造的最优化GDSCD模拟地震波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277.
根据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629a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气温、降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年表对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反映敏感,由其重建了该区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历史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所重建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比较可靠,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藏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年际的历史变化.1374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强时段有4个,即1396~1416年、1684 ~1699年、1816 ~1826年和1875 ~1889年;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弱时段有4个,即1374~1384年、1417~1436年、1802~1812年和1897 ~1909年.在629a中共出现22个极端强年和8个极端弱年,15世纪出现7个极端强年和5个极端弱年.15 ~ 17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多变时期,18~20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相对稳定时段.  相似文献   
278.
为揭示旱地和水田土壤镉的吸附解吸特征,以江汉平原黄豆地、棉花地以及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镉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以及有机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土壤对镉的吸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且以化学吸附为主,研究区土壤镉的初始吸附速率总体上表现为水田土壤大于旱地土壤;旱地土壤对Cd2+具有较...  相似文献   
279.
含弱面块状结构岩质边坡稳定概率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采用不平衡推力模式分析块状结构岩体边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格式,推导了具体计算程序,并指出了该格式在可靠度计算中建立极限状态方程的困难;其次研究了解决该问题的近似方法,提出利用不平衡推力分析模式作为计算试验手段,通过计算试验提供样本数据,确定以岩体力学参数为自变量的修匀函数作为稳定性系数的近似解析式;然后以该函数为基础建立极限状态方程,利用验算点方法求解可靠度;最后分别利用该方法和传统的均差方法计算某工程问题。对比发现近似方法在精度上可满足要求,且计算工作量减少,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0.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风设计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风设计理论框架,将风压强度划分为4个设计风压等级(弱风压、中风压、强风压及超强风压),将人体振动舒适度划分为6个等级(无振感、轻微振感、中等振感、烦恼、非常烦恼和无法忍受)、三种振动水平(与人的舒适感相关的振动水平、与人正常工作和操作有关的振动水平、与人的生理健康直接相关的振动水平)。结合不同类别建筑物的性能需求及人体振动舒适度的要求,将结构风振性能水准划分为4种状态(性能健康、性能亚健康、性能病态及性能丧失),将结构风振性能目标划分为5个等级(A、B、C、D、E)。提出了结构抗风概念设计与计算分析的一般原则,给出了结构性能抗风安全性评价及社会经济评价基本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