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2篇 |
免费 | 141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188篇 |
地球物理 | 163篇 |
地质学 | 410篇 |
海洋学 | 168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59篇 |
自然地理 | 1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47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雷达拼图资料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跟踪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自动识别基础上,利用相关法跟踪雷达回波(Tracking Radar Echoes by Cross-correlation,TREC)和面积重叠法完成新的跟踪预报方法.新方法利用TREC得到MCSs移动矢量,利用该矢量外推对应MCSs雷达回波.根据外推回波与相应回波实况,采用面积重叠法完成跟踪,同时利用移动矢量完成预报.采用4次强天气过程对算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新方法能够有效实现MCSs跟踪与预报;(2)新方法得到MCSs移动速度相对稳定,不因为系统合并、分裂和生消出现速度大幅度波动现象,有效减小预报误差,6~60 min预报误差相对于原方法减小20%以上;(3)新方法虽然能提取得到较为稳定的系统移动速度,但不能得到系统的传播速度.原方法能得到系统的移动速度和传播速度合成,但提取速度不稳定,容易受到质心偏移的影响,预报误差较大.新方法在系统消亡期提取移动速度不稳定,导致跟踪丢失现象的发生,而原方法在系统合并与分裂时易出现跟踪丢失现象. 相似文献
52.
53.
从表征地震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一个力学量(地震矩)出发,依据不同断层性质地震的地震矩与震级的统计关系,反演得到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地震和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的震级、断层面积、平均错距、破裂长度以及释放能量等震源参数.在利用不同机构提供的地震矩得到这2次地震面波震级的过程中发现,... 相似文献
54.
张掖MS 5.0级地震前,高台分量式钻孔应变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变化,排除供电、调零、气压等影响观测数据的干扰因素,研究发现该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利用离散小波分解、超限率、应变变化过程和方位角变化等分析方法提取异常,综合分析发现:NE分量和NW分量出现了破年变低值异常,NE分量较往年最低点达到-64745.46×10-8,超出同期2013—2018年年变均值54.38%,NW分量数据最低点达到最低值-65663.8×10-8,最大超出同期2013—2018年年变均值17.68%;求解(ε1,ε2,φ)后,半长轴ε2持续缓慢增大,半短轴ε1加速增大张力增强,达到最大值26814.1×10-8,后张力加速减小至6441.6×10-8,震后应力逐步恢复至同期均值大小.方位角φ出现大幅偏转;替换量的差分曲线、小波分解曲线、超限率曲线在4月至8月出现明显毛刺增加现象.地震前兆异常明显,异常信息可靠. 相似文献
55.
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气压、水位与榆树沟分量应变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水位是榆树沟分量应变长周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对分量应变EW、NE向影响较显著,表现为中高度线性负相关;2016—2018年EW向相位滞后水位约1 d, NE向相位滞后水位约8 d; 2019—2021年EW向相位滞后水位约4 d, NE向相位滞后水位约7 d;(2)气压是分量应变短周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EW、NW向对其响应更为灵敏,表现为中高度线性负相关;EW向与气压不存在相位滞后,NW向相位滞后气压约55 min;(3)小波分析结果显示,气压对EW分量影响的显著频段为26~28 min、210~215 min,对NW分量影响的显著频段为26~28 min、211~214 min。 相似文献
56.
山东金伯利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山东省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及金刚石,分别就sm-Nd、Rb-sr、C、O等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山东金伯利岩与世界其它地区一些金伯利岩中产出的金刚石,其δ~(13)C值完全一致,并认为金刚石的碳来源于上地幔,金刚石的的生长是不连续的。通过对金伯利岩Sm、Nd、Rb、Sr等的研究认为,山东金伯利岩来源于富集型上地幔,且有向亏损型上地幔转换的趋势;山东金伯利岩的岩石类型复杂多样,除金伯利岩自身原因外,另一原因是金伯利岩在上侵过程中与壳层岩石发生了同位素的强烈交代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57.
讨论了不同温度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鳀鱼鱼油得率、脂肪酸组成及EPA、DHA含量变化的影响。经15℃干法分级提取的液态鳀鱼鱼油,在设定的4种温度下,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均随溶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溶剂量的情况下,随着分级提取温度的降低,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呈下降的趋势。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14碳短碳链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及16碳、18碳的饱和脂肪酸的脱除效果是明显的,但对脱除20碳、22碳的长碳链饱和脂肪酸的效果不明显。在4种试验温度下,EPA和DHA的总量分别为29.88%、31.74%、35.27%和41.80%,高出美国阿拉斯佳深海鱼油对应总量(28.76%)的1.12%~13.04%。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34年来菏泽市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对该市干旱灾害进行风险区划,给市、区(县)各级人民政府防御干旱灾害风险提供理论数据支撑,指导农、林业的生产和发展。主要利用菏泽市最近34年气象站基本资料,分析菏泽市的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变化,同时利用地理区划软件Mapinfo对该地区的干湿风险灾害进行区划分析。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菏泽市年均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水平都有所增加,但降水量的增加程度远远低于潜在蒸散量,于是湿润指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降幅约为1.05%;(2)年均潜在蒸散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气温上升和湿度下降两个因素影响,其中湿度下降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大,两者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312和0.94;(3)从时间轴上看,每年10月到次年6月为菏泽市干旱灾害多发期,尤其是每年的12月到次年4月,月平均湿润指数<0.5,为旱灾易发期;(4)目前,鲁西南8县1区中,单县的湿润程度最好,曹县、定陶、牡丹区等次之,鄄城县的湿润程度最差。 相似文献
59.
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阶段、中期(a2)阶段、晚期(a3)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 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 ℃)的变形特征,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