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51.
针对已有的地貌单元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覆盖的全面性上,均难以满足地理国情监测需求的问题,该文在数字地貌类型遥感综合解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高精度DEM、高分辨影像,以1∶100万地貌类型数据界线为基础进行地貌类型界线精确定位的技术方法和流程,设计了基于地貌类型的统计分析内容指标与方法,首次形成了定位精度达到1∶25万比例尺制图精度的全国地貌类型数据集,为查清并发布我国地形地貌家底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可为更高精度地貌类型的划分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952.
基于2017年4月、5月、6月和8—9月在南黄海西部海域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分析了春至夏季逐月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营养盐与浒苔绿潮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春至夏季苏北近岸浅水区总体呈现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的特征,且各理化要素垂向差异不明显;同时该海域表层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自4月至5月有所下降,而后开始上升,至8—9月达到最大浓度。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调查海域西南部表层存在向东北方扩展的低盐、高营养盐水体,在夏季与苏北海域向外扩展的营养盐高值区连成一体。在调查海域的中部至东北部深水区,入春后表层海水不断升温,至夏季于底层形成显著的黄海冷水团,并在其周围呈现出锋面特征;受初级生产过程和温跃层的影响,入春后该海域的上层营养盐浓度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在夏季维持了较低的水平,而底层营养盐浓度从春季至夏季有所升高且影响范围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展,至8—9月达到最大范围。苏北近岸海域丰富的营养盐为入春后大型藻类的生长和暴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5月南黄海西部相关海域表层营养盐浓度降低与浒苔、马尾藻等大型漂浮藻类暴发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953.
对海洋潮汐共振的理论、方法和各海域共振周期的估算进行了综述。对共振的经典理论介绍了阻尼简谐振动、1/4波长共振和Helmholtz共振的基本理论和共振周期的计算公式。对实际海域共振的数值计算方法方面介绍了Platzman简正模态方法和Webb边值方法的原理。还对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估计近岸和大洋各海域共振周期中的应用工作做了综合性介绍。在国外海域中,共振特征最明显的是位于加拿大的芬迪湾。在中国近海,许多研究认为北部湾较强的全日潮、仁川湾和台湾海峡较强的半日潮均与海湾共振有关,其中北部湾的共振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54.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及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20年8月4—5日第4号台风“黑格比”在浦东机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强势稳定与台风挤压,导致浦东机场维持长时间的强风;(2)4日中午12:00以后,平均风速稳定在10 m/s以上并伴有阵风,约离台风距离浦东机场同纬度前后9 h,风向在4日21:00以后由东南风转为偏南风,12 h(4日21:00至5日09:00)累计降水量达57.9 mm;(3)云系结构在未登录之前,基本维持“9”字形,“黑格比”的螺旋云带主体位于台风的东南象限,北侧云带边界清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影响浙江东南部沿海,其后又向正北方向移动,影响上海、江苏,于4日晚上21:00到达上海同纬度正西侧,且台风主体结构开始减弱松散;(4)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时,5 km以下高度层垂直速度出现相应的显著大值区,垂直速度最大值接近9 m/s且高度可以达5 km以上,其数值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的关系;(5)当1 km以下高度层出现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高值区,且在2~6 km高度层出现次高值区时,对应着强降水,当高值区逐渐减弱时,表示强降水...  相似文献   
955.
梅冥相 《地质论评》2011,57(3):419-436
当蓝绿藻被修正为蓝细菌的时候,多年使用的藻席的概念就被修正为微生物席。科学家们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席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生物共生的、而且是同营养生物的同生微生物群落,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几乎包含了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的新陈代谢途径。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多年来认为碳酸盐叠层石是“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的理念,促使沉积学家们在碎屑岩中寻找微生物席的生命活动留下的痕迹。随着对早年描述的一些可疑的遗迹化石的重新解释,产生了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新概念;也随着现代和化石记录中更多的与微生物席相关的沉积构造在碎屑岩中的发现,从而出现了将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简称为MISS构造)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新认识;在强调了包含一个较宽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还被进一步归为微生物席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和成岩过程几个大类。成因类型的挖掘和分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在地球生物学框架下的碎屑岩微生物席沉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56.
海洋雾状层的成因及其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雾状层既是陆源物质进入海底的输送通道,又是海洋水体中沉降颗粒及底部再悬浮颗粒物的停留场所。雾状层物质来源主要有陆源、生源以及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不同海区、不同层位的雾状层的物质来源有所差异;雾状层的成因具有复杂性,既有物理作用,又有生物及化学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海底洋流、内波(潮)等物理作用是雾状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雾状层中碳的存在形态主要有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有机碳(DOC)、胶体有机碳(COC)以及无机碳,雾状层与其上下海水之间、雾状层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不同形态碳在生物-化学-物理动力系统作用下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与迁移,对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整个海洋碳循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957.
刘澄静  角媛梅  吴常润  刘志林  丁银平 《水文》2021,41(3):38-43,87
雾降水对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稳定同位素法是示踪雾水生态水文过程的有效方法.由于雾水采集与测定困难,环境因子对雾水稳定同位素影响的研究较少.为加强雾水稳定同位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通过对2016年1~4月在哈尼梯田区采集的40个雾水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958.
胡老庄萤石矿位于豫西南萤石成矿带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通过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发现:所有矿石和围岩样品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暗示成矿流体对花岗岩进行了淋滤和萃取,萤石中的稀土特征继承了围岩的稀土特征;萤石样品的δEu和δCe均具有中等到弱的负异常,表明矿床在沉淀时成矿流体处于还原环境,且结晶温度较低(200~250℃),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且有部分地表流体淋滤风化花岗岩中的成矿物质参与成矿;萤石矿Y/Ho-La/Ho关系图显示,萤石矿石的样品主要呈现出近水平分布区,部分样品表现出负相关特征,表明区内萤石矿主要以重结晶作用为主兼有少部分元素迁移形式形成。  相似文献   
959.
被动微波辐射特征地形效应模拟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地形对被动微波辐射的影响机理研究, 利用AIEM 模型模拟微波辐射的地形效应, 建立实验地貌微 缩景观, 由车载微波辐射计进行观测, 探索影响被动微波辐射特征的地形因子。地基实验表明, 在低频波段本地入 射角对山地倾斜表面的微波辐射有10 K—15 K 的影响, 小于10GHz 的观测频率可以消除地形高度对微波辐射的影响。 同时, 实验验证微波极化受地表形态属性——山体坡向和山体形状的影响显著, 地形坡度对极化信息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