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5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156篇 |
地质学 | 190篇 |
海洋学 | 63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23篇 |
自然地理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积累营养物质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林木生长情况和生产投入情况。基于2014年新疆七种主要经济林木积累营养物质调查数据,核算了2014年全疆经济林木氮、磷和钾的物质积累总量,折合当年化肥价值3.14×108元。并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加权模型(GWR)对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疆不同经济林品种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量的空间分布符合空间集聚理论,呈现某种经济林木在某个地区具有高度集中的种植现象;(2)GW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林在南疆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3)南疆各地州经济林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处在经济林发展期;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则处在经济林衰产期。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深入挖掘新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信息,能够提取对新疆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研究所使用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类似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12.
气候变化中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Thom突变理论的日益发展,其在气象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尤其是气侯变化研究领域中提出的气侯突变概念及其理论,丰富了气候变化的研究,也使得对气侯变化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欧美学者在气候突变研究方面所进行的初步工作。文中介绍的John Imbrie利用曼—肯多检验确定气侯突变的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列举了几个比较著名的突变现象。对于气侯突变的原因笔者认为和多种尺度气候突变一样也存在普多种尺度的突变原因,建立气候突变模型和气侯突变模拟将促进对突变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13.
614.
锡铁山矿床是中国西部的超大型铅锌矿产地之一,产于柴北缘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大理岩和片岩之中,是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矿床。很多学者已经从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测年等对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等开展了研究,但对于锡铁山矿区构造控矿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普遍认为褶皱构造对矿区的控矿作用明显。文章主要以详实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分析了矿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对矿(床)体的控制作用,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通过详实的野外实测和综合对比分析表明,锡铁山矿区总体上为单斜层,不发育大型的褶皱构造,但是层内褶皱发育,包括A型褶皱和B型褶皱。发育在滩间山群a段内的A型褶皱,其褶皱枢纽与拉伸线理倾向南东,与矿区矿体的总体倾伏方向一致;而在滩间山群d段内的A型褶皱,其枢纽倾向北西;矿区内发育了多条北西西走向的大型断裂,其编号为F1—F6;分析表明,F1断层发育在早期塑性变形基础之上,晚期叠加了叠瓦逆冲推覆作用,造成了矿体及赋矿围岩的局部倒转;F2断裂大规模的左行走滑-逆冲作用导致了矿区滩间山群不同岩性段地质体的拼合接触,造成了矿区部分含矿地质体的缺失;野外填图揭示出,左行走滑的F3断裂从北西往南东,走向从330°逐渐转变为290°方向,并在南东侧末端,发育了一系列分支的左行走滑-正断层,组成"马尾状"构造,截切了矿体与围岩,并发生了横向错移。以此构造控矿特征为基础,结合矿床成因分析,进一步分析了锡铁山矿区深部的找矿方向,认为矿区南东侧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空间;并以07号勘探线为例,根据F3及其分支断层的错移情况,分析了矿体可能被错移的位置。 相似文献
615.
论桩的中和点和中性点的Gan-Chen模式求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桩的中和点和中性点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在垂直荷载作用下单桩实际承载力的计算.半个世纪以来,各国土力学家均致力于桩的中性点的试验研究,得到的桩中性点在0.5L~0.9L(L为桩的入土深度)范围内.关于桩的中和点问题,现有教科书和文献资料均未提及.笔者应用黄金分割原理建立的Gan-Chen模式,能正确地计算出:桩的中和点在0.382L处;中性点则在0.618L处. 相似文献
616.
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奥陶系储层发生两期油气充注。该斜坡区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该地区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录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生烃史模拟,以孔西斜坡区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开展了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过程及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类,其中多期次半充填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北地区大规模抬升,奥陶系长期差异性剥蚀形成岩溶储层,早、中三叠世三叠世孔西斜坡区广覆式生烃,油气向下进入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古油藏形成;早中侏罗世晚期孔西斜坡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西高东低的逆冲带,古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调整,原油被水洗、氧化等破坏;古近纪早期孔西地区普遍接受沉积,至始新世地势发生反转,逆冲带深埋,深洼区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油气通过逆断层及裂缝进入奥陶系储层;逆冲带奥陶系油气藏顶部和侧部地层以泥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封堵条件,使油气聚集成藏,盖层及侧向封堵层不利的斜坡区高部位和凸起区,油气难以保存... 相似文献
617.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断裂带地区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鲁西隆起下方的莫霍面的深度要比华北盆地和青岛地区浅约5 km,形成类似屋顶状的莫霍面隆起.郯庐断裂带和聊考断裂带下方的莫霍面有明显的错断.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以下简称LAB)的深度从太行山山前的约100 km深度上升到鲁西隆起下方约60 km深,向东在青岛地区下方LAB深度进一步变浅.我们利用倾斜叠加计算台站下方波速比得到地壳内的泊松比变化,结果显示鲁西隆起泊松比值分布相对均匀,而青岛地区内泊松比变化剧烈,可能反应了该地区作为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缘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18.
619.
通过地震分布及地震机制解所反映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俯冲带的形态及应力状态,研究了俯冲带深部形变及650km间断面的穿透问题.日本海Benioff带较直,连续性较好;鄂霍次克海Benioff带弯度稍大,220—320km深度之间地震很少.两俯冲带在浅部及深部地震密集,100—200km深度之间有双地震层.应力状态随深度变化,200km深度以下P,T轴方向相对集中,P轴接近俯冲方向,在约100—200km深度附近,P,T轴均接近俯冲方向.观测和理论地震图拟合分析表明,地震断层面走向接近俯冲带走向,断裂的结果使俯冲带在深部倾角变小. 相似文献
620.
论碎屑岩储层成岩过程中有机酸的溶蚀增孔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碎屑岩储层成岩过程中,烃源岩中有机质热演化能够释放大量有机酸并强烈溶蚀铝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进而形成规模性次生孔隙的观点为石油地质学家所普遍接受。笔者以国内外有机质热解生成有机酸的实验为依据,系统计算了单位质量干酪根的生酸潜力。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为例,在计算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地层泥砂比、主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主力烃源岩最大生排酸潜力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有机酸溶蚀铝硅酸盐和溶蚀碳酸盐矿物对储层的最大增孔能力。然后以全球范围油气储层地层水有机酸浓度为参考,结合室内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的实验,探讨了碳酸盐矿物的规模性溶蚀作用与地层酸性流体供给能力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在缺少断层和不整合等优势运移通道时,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溶蚀铝硅酸盐矿物能够产生的最大次生孔隙度约4.49%~7.48%,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与现有认识一致;而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能够产生的最大次生孔隙度约1.54%~2.56%,这一数据要大大低于多数学者的主观认识。在缺少足够的碳酸盐溶蚀证据的情况下,将中深层异常高孔隙度储层中大量的粒间孔隙界定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完全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