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篇 |
大气科学 | 49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79篇 |
海洋学 | 4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供水保障能力、解决城市应急供水危机、应急地下水源地建设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株洲市河西应急地下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出补给量为7.09×10~4m~3/d;采用容积法计算出储存量为3 478×10~4m~3;采用井群干扰法计算出可采资源量为3.22×10~4m~3/d。同时根据水量、水质、地下水开采潜力及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地下水源地应急可行性分析;应急状态下按每人需水量20 L/d计算,可解决161.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能够满足株洲市主城区的应急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272.
273.
近几年在冶金矿山,KD-100型钻机用于坑内金刚石钻进已越来越多,交流这方面的操作技术和孔内故障处理经验很有必要. 安装技术1.硐室规格:长5.5米,高2.2米,宽2.2米. 2.安装钻机前要处理顶板松石,清理底板废碴,钻机各部件加油,检查辅助设备是否完好,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3.为了方便操作,风压开关安装高度1.5米,操作盘(手轮)安装高度0.95米,钻机与掘进方向的岩壁间距为0.8~1米. 相似文献
274.
流域系统的泥沙灾害类型及其划分原则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泥沙灾害按驱动力、灾害发生的地貌学系统、灾害的表现形式及具体灾害系统,分层次逐级划分成自然动力与人为动力泥沙灾害2个灾列;流域水质,沟道坡面、河道及平原河口海岸4个泥沙灾害类:侵蚀型、输移(搬运)型、堆积型、复杂型及关联型5种泥沙灾害型;最后分别列出2系列的49个及54个灾种。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系统的分类原则和类型划分。从流水地貌、泥沙运动及灾害学相结合来看,泥沙灾害具有自然地理地带性、垂直分带性、群发性、继发性和周期性、渐发性和突发性,以及复杂性和非线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75.
276.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自然固结压实过程及其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黄河三角洲及下伏沉积物的压实量和压实过程及其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在厚度为15 m的新淤积的黄河三角洲沉积重压下,前三角洲粘土和下伏海相粘土总固结量可达约1.35 m,海湾或烂泥湾及前三角洲和海相粘土总压缩量为1.48 m。这些粘土层在亚三角洲建设时期就开始受压固结,但是在亚三角洲废弃后,仍要经过几十年自然固结才会基本完成。除去前10年的固结量,前三角洲粘土与下伏海相粘土叠加形成的14 m厚粘土在随后的27年内可能会压缩50 cm;而海湾或烂泥湾及前三角洲和海相粘土叠加成的20 m厚粘土在50年内可能会压缩86 cm,两者的年平均压缩速率都超过17 mm/a。固结量和速率与上负沉积物重量成正比,而亚三角洲沉积厚度从沉积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少,所以下伏粘土固结量和速率也向周围逐渐降低。但从亚三角洲沉积厚度分布情况看,在大范围内,下伏粘土固结引起的地面沉降在几十年内都将比较明显,从而可能加重三角洲地区风暴潮和海岸侵蚀灾害,降低已有灾害防治工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7.
278.
云闪放电通道的光谱及温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无狭缝光栅摄谱仪在西藏地区进行了自然闪电的光谱观测试验,首次拍得了7幅分辨比较清晰的云闪通道的光谱,并与地闪光谱相对比,对云闪光谱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云闪光谱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结构特征:一类与地闪光谱具有相似的谱线结构,而另一类与以往得到的地闪光谱完全不同.同时,与同一地区的地闪光谱相比,在这些云闪光谱中记录到的激发能较高的OII离子谱线比较多.依据谱线波长和相对强度等信息,计算了放电通道的温度,并对通道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从光谱结构和通道温度的特征推断:与地闪相比,在一次闪击过程中,云闪通道内发生的物理过程变化速度更快、变化范围更大;两类光谱对应的云闪通道放电特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9.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