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牙形石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华北奥陶系划分对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华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第二阶段为最近10年(2010—2020)。第一阶段以建立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为目标,主要为解决石油勘探过程中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地层对比的需求;第二阶段的研究以修订化石带为主,目的是与国际地层研究接轨。近年来在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工作显示,该区奥陶纪牙形石在纵向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变化,可分为达瑞威尔期中期、达瑞威尔期晚期—桑比期中期、桑比期晚期—凯迪期中期3个时段。第一时段以介于北美中大陆区和北大西洋区之间的热带台地边缘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二时段以北大西洋型为主混有少量亚澳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三时段以亚澳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混生为特征。在华北西北缘尽可能使用广布性标准牙形石属种进行化石带厘定,共识别牙形石带12个,自下而上分别是达瑞威尔期Histiodella cf. holodentata间隔带、Histiodella kristinae谱系带、Histiodella bellburnensis延限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间隔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间隔带、Pygodus serra间隔带和Pygodus anserinus(早期型)间隔亚带,桑比期Pygodus anserinus(晚期型)间隔亚带和Belodina compressa间隔带,凯迪期Belodina confluens间隔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间隔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间隔带。由于部分化石带与国际同名带的对比还存在一些矛盾,尚需今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42.
City growth patterns are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in urban geography studie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cities develop and grow in the upper tail of size distribution in a large-scale economy based on a theoretical model under new economic geography framework and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ities grow in a sequential pattern. Cities with the best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the first to grow fastest until they reach a critical size, then their growth rates slow down and the smaller cities farther down in the urban hierarchy become the fastest-growing ones in sequence. This paper also reveals three related features of urban system. First,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evolves from low-level balanced to primate and finally high-level balanced pattern in an inverted U-shaped path. Second, there exist persistent discontinuities, or gaps, between city size classes. Third, city size in the upper tail exhibits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could not only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ity size distribution dynamics, but also be widely used in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scientific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43.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樊杰 《地理学报》2014,69(8):1060-1068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探讨的综述,阐释了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分异规律是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的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截至目前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归纳、区域比较、定性分析、逻辑判断”等4个实用方法,并围绕着区域均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域功能、空间结构等4个前沿领域,讨论了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自然圈对人类活动圈层的作用、综合地理区划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研究的学术思想,探讨了“未来地球”框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和重要命题,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基础研究和决策应用贯通”的复杂性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综合研究集成方法体系建设,将深刻影响着人地系统过程和格局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4.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综合地理分析与对策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杰  王传胜  汤青  徐勇  陈东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8):1011-1018
地震灾区是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最剧烈、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深入开展综合地理研究对于协调这一区域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鲁甸灾前的资源环境特点与区域发展特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发现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大、贫困面广、生产生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环境长期处于超载状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尽早启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重建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开展整个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及近邻地区的防灾减灾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
樊杰  杨晓光 《地理研究》2000,19(1):8-14
从协调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观点出发,概要总结了我国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扶贫和扶持民族地区主要政策的成效,解剖了欠发展优势地区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密切对内联系与协作的基本战略;同时建议将“西部沿边落后的民族地区→黄河与长江中上游生态保育地区→沿海相对贫困地区”的梯级扶持政策,作为我国“十五”期间宏观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6.
中国重大科技计划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解决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等。气候变化、地表过程、土地利用、自然灾害是近年来人文一经济地理学者参与最广、研究最深的领域,在地表过程的人文驱动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政府编制规划、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上述研究计划的基本概貌,以及人文一经济地理学者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从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人文地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利用重点问题咨询与决策、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人文一经济地理学在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7.
周侃  樊杰 《地理研究》2015,(1):39-52
目前全国性贫困格局已基本消除,但欠发达地区的连片集中分布格局仍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分布格局与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耦合关系,划分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源环境约束类型;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案例,解析了欠发达地区区域总体承载力较弱、资源环境负荷超载、要素间变化响应敏感、承载力提升潜力受限以及超载后修复代价巨大的基本特征;阐释了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超载人口流动与迁移、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源环境要素区际交互、大规模工程建设过程以及自然灾害突发与气候变暖等新兴因素的多重影响,并探讨了优化提升其总体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8.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地域空间规划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实践,"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国家战略之一。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失衡的三大主要问题: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城镇化盲目、国土开发无序的分析入手,论述了通过地域空间规划确定合理的地域功能格局和国土空间开发结构的客观需求。进而探讨了地域功能的科学内涵和形成机制,揭示了自然生态本底功能和人类活动需求功能复合形成地域功能的过程;并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主体功能识别的指标体系选择、功能区的空间组织以及功能开发导向的确定等关键科学问题,探究了解决的具体路径和相关方案,并就支撑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导向和改革框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规划职责体系、空间规划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对今后的实施、发展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通过对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分析,阐述了地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中外地理教育在实现方式与过程、课程评价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理念与目标、地理基础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实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0.
本地居民对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水平对于区域大尺度景观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这在相对欠发达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景观资源的地区意义更为重大。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基于620份针对当地居民的调查问卷与现场调研,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怒江州本地居民对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怒江州本地居民对于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水平较高,有75.81%的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边景观是美的。对这一审美感知具有影响的因素共有8项,在直接影响因素中,是否在保护区内、行政村周边高程标准差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到最近县城距离、是否认为近年生态环境恶化、是否认为旅游开发存在不好的影响、是否希望进入城市生活具有负向影响。在间接影响因素中,包括住房类型和家中是否有电视都具有正向影响。本文据此尝试提出提高怒江州居民对居住地景观审美感知水平、促进当地景观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