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源的δ13C值范围介于-13.75%~-24.29%之间;根据δ13 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4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SOM是该海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50.27%)比较大,大型海藻也是消费者的重要碳源(贡献率为35.5%),POM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为13.7%.消费者的δ15 N值则介于5.40% ~ 11.85%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7级之间,不同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地位,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位于食物网的底端,游泳生物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上层.  相似文献   
92.
近些年来一些地震表明,强震不仅发生在地表出露的活动断裂上,还发育在一些隐伏的未出露地表的构造上.大陆内部块体间的变形带不只是一条活动断裂,而是具有很大宽度的构造变形带,这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所证实.因此,要正确评估地震危险性,就要研究构造带上地层变形的模型,而不仅是单条断裂的变形.湟水河隐伏断裂为一条隐伏在西宁市的断裂,位于西宁盆地中部,长12km,走向EW,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表明该断裂由两条正断层组成地堑式构造,横跨西宁地区的地层剖面研究结果指出湟水河隐伏断裂发育在宽缓背斜的核部,而宽缓的背斜和向斜由新近系红色泥岩组成.根据褶皱与断裂的关系认为,湟水河隐伏断裂为在北东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褶皱变形过程中,在背斜的核部伴生形成的次级张性地堑式正断层.该褶皱及相关断裂发育在西宁盆地滑脱面之上,属于浅表性的断层,活动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3.
洛阳栾川钼矿复杂地层钻进工艺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洛阳栾川钼矿复杂地层情况,对其钻进工艺进行研究,重点论述了全孔反循环钻进技术和跟管钻进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钻具组合、实验设备、野外工作情况及野外试验成果。生产试验证明,潜孔锤跟管钻进、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的组合型应用对该矿区复杂地层的钻进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4.
富有机质泥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阐明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阐明页岩油气的赋存机理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实际研究中常将二者结合使用。有机质含量(TOC)、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母质来源、矿物组成及构造变形作用等因素对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有重要影响。有机质母质来源决定了纳米有机质孔的发育潜能,TOC和矿物组成控制了孔隙的发育类型,而热演化程度决定了孔隙的演化行为,构造变形作用对于纳米孔有后期改造作用。生排烃热模拟实验由于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条件,在泥页岩孔隙结构演化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要注意与实际地质条件相匹配。目前,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模式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受控于有机质母质来源,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演化模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分别研究。在未来工作中,TOC对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有机质孔开始形成的成熟度以及高演化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3%)孔隙的演化行为及机理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扫描电镜下识别有机质显微组成的方法亟需建立,同时还要规范行业术语的应用,以减少学科研究的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95.
滇中老街子铅-银矿床位于楚雄盆地中部,金沙江-哀牢山富碱侵入岩带南段,是与富碱火山-岩浆热液密切相关的典型矿床。近年来,矿床深部(2073m中段)新揭露出铁氧化物,显微镜下呈亮白色、蓝灰色,针状、放射状、板状构造。通过X射线微区衍射及电子探针分析,确认其为镜铁矿,产出方式有两种:①呈密集星点状,平行岩脉具定向排列,充填于灰紫色黑云母正长斑岩脉长石溶蚀孔洞中;②呈斑点状,分布于岩脉东侧肉红色正长斑岩中,沿岩石裂隙矿化增强。岩脉两侧金属矿物组合差异(方铅矿+黄铁矿+铜氧化物→黄铁矿+铜氧化物+镜铁矿)及正长斑岩颜色差异(灰白→肉红色),与岩脉的侵位密切相关,是构造-岩浆(流体)-蚀变耦合作用的结果。与白马苴金(铜)矿床中镜铁矿对比研究,认为老街子矿床深部镜铁矿对金矿化具有找矿指示意义。相对于星点状、斑点状镜铁矿,呈脉状、网脉状及岩脉内镜铁矿的V2O5、Ti O2含量更高,指示老街子矿床2073m以深可能存在更具规模的脉状镜铁矿。镜铁矿出露位置Cu含量显著增高,局部超过工业品位,达2. 05%,并出现Mo异常(最高含量达0. 11%)、Au异常(最高含量达0. 585g/t),呈现出浅部Pb-Ag矿化和深部Cu-Mo-Au矿化的结构特征,指示深部有斑岩型铜、钼、金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6.
把匹配抽象时间序列相似性的方法引入到地震预报的应用中,结合大量地震历史源数据,在地震领域的专家经验知识和相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抽象时间序列匹配模型。该模型在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筛选的基础上再进行时间相似性匹配,增加了横向和纵向多方位地区和多方位时间段的匹配,不同时间差和阈值的匹配,并通过大量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反复验证,同时对我国地震频繁地区近几十年的地震历史数据进行了相似性匹配实验分析,取得了可信度较高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验证了所给时间序列相似性匹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7.
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叶片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3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特征,分析植物叶片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0种植物的比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比叶面积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叶片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氮含量与叶片碳氮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叶面积与其他所有的叶片性状都无相关性。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叶氮含量和叶碳含量在不同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碳氮比在不同功能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环境变化对植物种群的作用,增进对丘间低地植被演变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8.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及生烃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热模拟实验及热模拟产物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及产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烃源岩的气态烃产率为67.27~161.01m3/t(TOC),总气体产率为220.51~453.39m3/t(TOC),显示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气能力;液态有机质产率仅为1.73~4.30kg/t(TOC),残余生油能力相对较低,但考虑到石炭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已经接近生油窗的下限值(1.3%),因此模拟实验的液态有机质产率不能真实反映石炭系烃源岩的生油潜力。根据模拟实验的气态烃产率可知,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泥质烃源岩的生气强度为14.2×108~42.5×108 m3/km2,显示其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生烃条件。   相似文献   
99.
近来南岭地区加里东期钨锡找矿勘查取得较大突破,但其成因机制研究仍相对缺乏。湘西南苗儿山岩体西北部的落家冲矿床是近年新发现的加里东期钨锡矿床,具有良好的钨锡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其成矿流体的特征和成矿机制有待查明。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落家冲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蚀变花岗岩-白钨矿阶段(Ⅰ)、云英岩-白钨矿-锡石阶段(Ⅱ)、石英脉-白钨矿阶段(Ⅲ)和石英脉-硫化物阶段(Ⅳ)。本文选取第Ⅰ阶段的锆石和锡石开展了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对四个成矿阶段的石英矿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以及H-O同位素的研究。获得的锡石U-Pb反等时线年龄(433.0±11Ma)与蚀变花岗岩锆石U-Pb年龄(430.7±2.3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均发生于加里东晚期。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第Ⅰ阶段到第Ⅳ阶段,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60-380℃、260-320℃、200-320℃和180-220℃之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盐度则表现为由第Ⅰ阶段到第Ⅱ阶段陡降,第Ⅱ阶段到第Ⅳ阶段总体变化不大的特点(平均值分别为16.9%、3.9%、4.8%和3.7%NaCleqv)。成岩成矿定年结果、各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特征,结合锆石εHf(t)=-7.6--5.0、tDM2=1565-1711Ma,和石英矿物的δ18OH_(2)O值从第Ⅰ阶段(3.97‰-5.34‰)到第Ⅳ阶段(-4.99‰--5.10‰)逐渐降低的特点,以及区域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落家冲钨锡矿床是加里东期起源于元古宙地壳重熔的岩浆在经历了高分异演化作用后,流体的沸腾作用以及温度下降造成成矿流体中钨锡等矿质的沉淀所形成。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室内吸附,解吸,生物释解及挥发实验,讨论了二氯乙烷在土层中的净化能力及迁移机制。根据环境容量模型及干,湿周期的计算模型,确定利用土地处理污水中二氯乙烷等氯代烃的最佳水力负荷和进水频率。研究了污水中氯代烃的浓度与干,湿周期的关系,以及合理控制进水条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