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凹是一个大中型的中、新生代沉积凹陷,经过四十余年的油气勘探,至今仍无商业油气发现,仅发现诸城1-2一个含油气构造.北凹的油气勘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是否发育优质烃源岩、烃源岩能否生烃、油气是否运移至储层是关系到北凹油气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在对北凹主要烃源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对北凹油气成藏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北凹存在白垩系泰二段主力烃源岩,为中深湖相,生烃指标较好,分布面积较大,且现今已经成熟并排烃,生烃中心位于ZC-A井区.油气通过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已充注至始新统戴南组储层.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结果及显微测温结果均表明戴南组至少存在两期油充注,第一期发生在35 Ma左右,第二期为现今. 相似文献
22.
科学量化并分析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其旅游经济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视角揭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黄河流域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现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省区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空间分布呈现“西低东高”格局。(2)动态效率方面,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核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均表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极化现象减弱,且技术进步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贡献更大。(3)影响因素方面,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在促进当地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过程中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技术水平和旅游产业集聚对当地和邻地的影响系数均为负;而经济发展水平会抑制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呈现出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在东非坦桑尼亚盆地深水区相继发现大型气藏,但其沉积特征、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较为薄弱。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及二维地震资料,对其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渐新统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包括水道、堤岸、朵叶等,并以水道—朵叶沉积为主。根据水道的发育位置、外部形态、内部构型、沉积方式等,将其进一步分为复合型、侧向迁移型、垂向加积型和孤立型水道。研究区渐新统自南向北重力流沉积特征存在差异: 盆地南部以小规模孤立型水道、朵叶沉积为主,呈近SW-NE向展布;盆地中部以复合型、垂向加积型、侧向迁移型水道、朵叶沉积为主,整体呈NW-SE向展布;盆地北部以侧向迁移型水道、堤岸及朵叶沉积为主,展布方向与中部基本一致。针对南北差异,以源-汇系统耦合关系研究为主旨,对盆地各部源-汇系统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构造抬升、洋中脊扩张运动、断层活动)、供源体系、陆架—陆坡地形3大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24.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具有文昌组地层沉积,而断裂活动对文昌组沉积和沉积相展布有重要影响.基于断层活动速率方法,对文昌组控洼断裂活动性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沉降速率分析,对控洼断裂活动性强度及断面样式与沉积相展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活动速率大于100 m·Ma-1时,断裂控制中深湖相沉积;当活动速率小于100 m·Ma-1时,断裂控制中深湖相沉积边缘或三角洲相及滨浅湖相;中央隆起带文昌组控洼断裂活动性和珠工坳陷文昌组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控洼断裂的活动性差异控制着沉降中心的发育;不同断裂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发育也有一定控制作用,板式断裂控制的沉降中心靠近断裂边缘,而铲式断裂控制的沉降中心则更靠近盆地中心;深入分析断层活动速率大于100 m· Ma-1且控制文昌组中深湖相的区域,可能会发现油田. 相似文献
25.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中国重要的油气潜力区.本文在前人对其现今地温场和正演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磷灰石(U-Th)/He和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对根据拉张盆地模型正演获得的热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北部深水区的烃源岩热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盆地构造演化模型的正演热历史可以作为烃源岩热演化计算的热史基础,而盆地内主力烃源岩热演化计算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存在4个生烃中心,即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和琼东南盆地的乐东凹陷、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生烃中心烃源岩有机质现今处于过成熟状态,以生气为主;受盆地基底热流显著升高的影响,32~23.3 Ma时段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快速成熟阶段,琼东南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现今(2.48 Ma后)还存在一期加速成熟过程,而珠江口盆地则不存在此期快速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26.
27.
临兴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已钻井揭示太2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受沉积相控制,太原组为一套煤系地层,由于煤层与围岩阻抗差异大,会产生低频、连续、强振幅的反射,屏蔽砂岩的有效信号,严重干扰储层预测,同时本区砂岩与泥岩纵波阻抗叠置,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和地震属性难以预测。针对上述难点,首先通过正演模拟方法确定煤层影响范围,然后利用子波分解重构技术去除煤层影响,最后通过构建目标曲线,采用分频反演技术,完成了储层预测,优选了有利钻探目标,L-103井在太2段钻遇15.2 m厚的气层,试气获得15.1×104 m3/d的无阻工业气流,取得了新突破,证实煤系地层储层预测技术准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对开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勘探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丽水—椒江凹陷明月峰组多因素综合取证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丽水—椒江凹陷古近系明月峰组的多种单因素沉积学分析要素——岩心相、测井相、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古生物相、有机地化与岩石地化(颜色)、古地貌与构造等的详细研究,系统阐明了各沉积学分析要素的展布规律及空间配置关系。多种单因素沉积学分析要素综合取证,相互补充,相互佐证,有效地对研究区的沉积体系类型、空间配置关系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研究认为,丽水—椒江凹陷古近系明月峰组发育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体系、重力流体系及海洋体系等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在较强断裂活动发育的东缘陡坡区域以扇三角洲发育为主;而在西缘缓坡区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及受次级断层控制的滑塌重力流。研究证明“多因素综合取证分析”方法在沉积体系研究中十分奏效。 相似文献
29.
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古近系沉积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对瓯江凹陷古近系地层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凹陷古近系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滨海相和浅海相5种沉积相类型。根据该区构造演化特征和沉积充填特征,可将瓯江凹陷古近系沉积演化分为3个阶段:早古新世断层开始活动,形成了凹陷雏形,总体发育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晚古新世断裂活动由鼎盛逐渐向衰弱转化,凹陷发育三角洲—滨海—浅海—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至晚古新世末期闽浙隆起区物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始新世凹陷处于东海盆地坳陷环境中,发育三角洲—滨海—浅海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30.
最新地震资料显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内部分布着多个火成岩侵入体,单个侵入体的面积可超过300 km2,高(厚)度约为10 km.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二维剖面地温场模拟,分析了研究区位于同一条地震测线上的三个不同规模侵入体对温度场的影响,并结合热史恢复方法及Easy%Ro模型,定量评价了侵入体对距其2 km及5 km处人工井崖城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Ro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陷内火成岩侵入体对温度场有显著影响的时限不超过1 Ma,5 Ma以后影响非常微弱,10 Ma以后侵入体温度与围岩温度基本一致;侵入体对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随侵入体的规模、距侵入体的距离不同而不同,规模最大侵入体对距其2 km处崖城组烃源岩成熟度Ro的影响可达1.6%,而对距其5 km处的烃源岩成熟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