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的10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大沽河、五龙河和乳山河的9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碎屑矿物分析,系统地研究了碎屑矿物的分布特征及物源指示。研究区共鉴定出40种重矿物和13种轻矿物,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黑云母和自生黄铁矿为主,轻矿物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风化云母为主。根据碎屑矿物组合特征,将研究区分为4个矿物区:Ⅰ区为胶州湾口至崂山头的附近海域;Ⅱ_1亚区为丁字湾和鳌山湾附近水深约15m以浅的海域,Ⅱ_2亚区为研究区东南部水深20m的远岸区;Ⅲ区处于Ⅱ区和Ⅳ区的过渡带;Ⅳ区为乳山口西南部近岸海域。Ⅰ区和Ⅱ区的矿物组合均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石英-长石,Ⅰ区和Ⅱ_1亚区受大沽河、五龙河和乳山河输入的物质及沿岸基岩、岛屿风化碎屑的影响较大,Ⅱ_2亚区主要为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形成的陆架残留沉积。Ⅲ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石英-长石-片状矿物,Ⅳ区矿物组合为云母类-自生黄铁矿-普通角闪石-石英,Ⅲ区、Ⅳ区物源多样,黄河物质对两区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2.
海底沉积物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海底沉积物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研究的总体设计,完成了40个分析项目的21份验证报告,进行了实验室间精密度协作性检验工作,在海底沉积物CaCo3,H2Os^-,H2O^ 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并建立了ICP-AES法测定海底沉积物中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种模式,以标准单峰和弱单峰为主,分布类型的多样化是由于微微型浮游植物固有的垂直分布模式和研究海域复杂的地形及水动力(如跃层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现象;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重要因子,而光辐照度、温盐跃层是影响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微微型浮游植物不同类群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位移”现象,此与不同类群对温度敏感性不同、对光的利用能力不同以及生存空间的互补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运用Epsilon3系列小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选取水系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标准物质31个,采用压片法制样,建立了该仪器对海洋沉积物中34种元素定量测试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在海上调查期间运用该仪器与方法,对深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现场测试,调查船上的测定值与陆上实验室内的测定值基本一致,两者平均相对偏差基本小于10%,结果表明运用该分析方法,Epsilon3系列小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能快速、准确测定沉积物中多种元素,为及时判断现场资源分布情况提供依据,减少取样的盲目性,这将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辐射脉冲约1S或更短持续时间的震源理论研究表明:对于假定为实际地壳结构的双力偶震源,短周期P波地震图最突出的震相当是P,PP和SP波。已注意到显示P波与地面反射的某些地震图,并可以充分模拟,然而,由浅地震观测到的这种地震图数目很小,通常,观测到的地震图要私很简单,即它们显示出突出的初至,而很少有其他信息,要么地震图很复杂,即显示振幅大于或等于初至振幅的30S以上的震相,简单和或复杂地震图上缺乏清晰  相似文献   
16.
在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7.4级地震后二十天,即9月12日04点45分53秒发生了一次6.7级的强余震,在距微观震中约4公里处获得了强震记录。其最大水平向加速度值为123.8伽,是最大竖向加速度值的四倍。这次地震的反应谱峰值周期比海城、唐山、松潘地震都长。因此,虽然在微观震中处地震动强度相当于烈度7°,但震害却仅是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资料,通过谱分析和时序迭加分析发现:(1)全国普遍存在着22年左右的干旱周期,在30°—40°N 、105°E以东的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表现得较为稳定。(2)太阳磁活动周对22年干旱周期影响很明显,其位相因地有所不同,一般在双周高值年后6—10年出现干旱极大值。(3)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绝大多数出现在双周高值年前后3—4年。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强震记录,不仅对开展地震地面运动研究很重要,而且对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等方面的研究也极为重要。但是,由于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机率及当前地震预报的水平所限,要取得理想的强震记录很困难,尤其是取得主震的近场记录更为困难。因此利用人工手段模拟天然地震,从而取得强震地面运动的各种资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虽然人工地  相似文献   
19.
超长波的多年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对1871—1975年冬(1月)和夏(7月)60°N和30°N纬圈的海平面气压距平资料作谐波分析,讨论第1—3波的超长波的多年振动。其主要结果有:1. 超长波的第1波的近百年变化表现为向西的行波型振动。它的超长波槽有3次影响东亚,造成东亚地区降水量的36年左右周期。2. 第2、3波的变化是属于驻波型的振动,这种振动是由两个气候变化阶段来完成的。1921—192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超长波槽的位置偏东;1921—192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超长波槽偏西。超长波的阶段变化导致了大气活动中心的阶段变化,引起相关系数的不稳定。3. 超长波的阶段变化与海温距平的阶段变化有密切关系。超长波槽的变化与海温负距平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秦宏德  林学范  王星 《气象》1982,8(7):36-37
天气雷达荧光屏上显示出的回波,有来自云、降水目标的,也有来自地物目标的,甚至还会看到一些特殊的回波。如何识别它们,并正确而迅速地将云、降水回波辨认出来,是回波观测和使用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要掌握回波识别,可先从了解回波分类着手。现用近1—2年在北京的713天气雷达上观测到的几种主要的回波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