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暖季与冷季气温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4—2003年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度>3000 m以上的49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分析了暖季与冷季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暖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三部分:大致在85°E以西的高原西部地区,大致以85°E和33°N为界的高原东北部地区和高原东南部地区;西部高温区、柴达木盆地高温区和藏南高温带很明显。冷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为南暖北冷,南北分界大约在32°N。青藏高原暖、冷季气温空间分布有较一致的年代际变暖现象,主要表现在北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北部暖季升温明显,五道梁站暖季长期升温趋势为0.035℃/a;青藏高原南部冷季升温明显,拉萨站冷季长期升温趋势达0.060℃/a。青藏高原暖、冷季气温为大体一致的年际变化,江河源区有明显的高值区,为气温变化的关键区;暖、冷季气温长期变化趋势虽然都是上升的,但近10年的变化趋势却相反,暖季为降温趋势,冷季为明显的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宝鸡市31年(1961~1991年)降水量、年均气温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动态模型,并对未来年降水量(5年)、年均气温(5年)趋势进行了预测,还用1988~1991年的资料进行验证,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可为小麦、油菜及其它粮食作物的预测,以及制定农业规划和汛期的防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沙尘暴与地温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4—2003年历年沙尘暴实测资料,分析了沙尘暴与3.2 m深度地温场及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多发年与少发年地温场分布差异明显;多发年地温偏低,少发年地温偏高。4月多雨时,沙尘暴频数少,反之频数多。3.2 m地温具有很好的季际连续性,故可以利用冬季甚至上年秋季的地温场来预测春季沙尘暴频次的多寡。  相似文献   
14.
夏季西太副高位置与中国地温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3年间逐月的500 hPa高度场、环流特征量和全国141个测站逐月的3.2 m深层地温资料,分析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位置的变化与中国深层地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的脊线位置与中国大陆一些区域的深层地温的关系明显,高相关区域在100°~115°E,30°~45°N之间。6月份,沿30°~35°N有一准东西向的高相关轴线,7月高相关带北移至34°~40°N,8月高相关带北移到40°~45°N。中国深层地温与西太副高北界也有明显的相关区、高相关轴线,与西太副高脊线的情形相似,但高相关区比西太副高脊线偏东,北界位置主要在105°~120°E,30°~35°N。在西太副高偏南和偏北的年份,所选区域的深层地温有明显的不同。西太副高脊线偏北年份深层地温偏高;偏南年份地温偏低,并且从前期1月就已开始。在各月地温的变化中,两组年份基本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完善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始终坚持把服务放在工作首位,充分发挥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功能,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做精做细专业气象服务,提高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竭尽全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83年7月29—30日的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西南急流及700hPa西南低涡北抬。而与这支西南急流相伴随的,处于副高西侧的暖湿平流为能量不稳定区。能量锋则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沿线地表融冻指数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青藏高原地表温度观测资料, 计算了青藏铁路沿线地表融化和冻结指数, 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 在平均气候状况下, 青藏高原暖/冷季地表温度和融化/冻结指数的分布主要受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太阳辐射的纬度效应叠加在气温的海拔递减作用上, 形成了青藏铁路沿线地表的融化/冻结特征分布. 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地表气温的融化/冻结指数与地表的融化/冻结指数有较好的换算关系, 各站的n系数比较稳定, 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都比较小. 1980-2005年平均的五道梁地区的融冻比为0.8, 沱沱河地区的融冻比为1.0;但从青藏铁路沿线地表融化/冻结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来看, 融冻比目前处于近50 a的较低水平, 存在有缓慢的、清楚的波动上升趋势. 近10 a的线性变化趋势约为14 ℃·d·a-1, 对处于弱的冻结平衡边缘的冻土路基的安全稳定是一个明显的、重要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甘南州8个气象观测站1983~2012年30年标准气候整编资料的逐月降水数据,联合1:25万地理信息数据,根据山地气候学原理,运用线性回归、奇异谱分析多尺度分解、GIS技术和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甘南州1983~2012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甘南州年均降水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以6.3mm/10a趋势明显减少,存在12个月的主周期和6个月的次周期,1985年为降水量变化的突变年份,1997年和2002年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显著,超过0.05临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