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A new basal non-pterodactyloid pterosaur,Changchengopterus pani gen.et sp.nov.,is erected,on the basis of a nearly complete postcranial skeleton.The new taxon is distinguished by relatively short extensions of the prezygapophyses,postzygapophyses and haemal arches of the caudal vertebrae;a humerus that has a subtriangular deltopectoral crest;limb elements that decrease in length in the following order:ulna>wing-phalange 2>wing-phalange 3=wing-phalange 1>humerus>tibia>femur>wing-metacarpal.Phylogenetic an...  相似文献   
52.
伴随全球化的蔓延,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增长与收缩已成为地区发展转型研究中的国际性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双重推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城乡一体化(Desakota)”混杂空间。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地区产权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更新政策的差异,城市中出现增长与收缩并存的新空间现象。基于此,文章从区域农村城镇化的特殊条件出发,结合城乡二元土地产权结构的制度背景,探索珠江三角洲“Desakota”形成的内在因素,并提出理解城镇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后危机时代,城市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匹配程度存在巨大差异,为不同地区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机会。实证分析部分以东莞市为例,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探索城市增长与收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从产权视角切入分析地区出现差异化发展的机制。土地是决定地区发展方向的本质性因素,城市中产权明确且结构单一的国有土地有利于更新置换并实现再增长,而产权零散、用地混杂的集体土地往往因改造成本高而难以推动更新发展,地区出现“穿孔式”收缩。  相似文献   
53.
李先锋  李郇  杜志威 《地理科学》2019,39(5):742-749
以快速城镇化代表地区东莞为案例,采用已经实现入户的全样本人口数据,分析外来人口入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外来人口的积分入户随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与外来人口总量的空间存在一定差异;外来人口入户随年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倒U型的曲线,入户的外来人口结构趋向于男性化、高学历化;积分入户政策调整对入户人数变化非常显著,且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导向性;迁入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公共服务容量对积分入户有较强的影响,服务业经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高于制造业经济;连续居住和拥有住房是外来人口户籍转变的关键性标志,子女入学是现阶段外来人口实现入户的核心特征。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优化与完善积分制政策作用、提升城镇经济水平和空间品质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4.
殷江滨  李郇 《热带地理》2012,32(2):128-133,1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正逐渐从单向转变为城乡双向流动的格局,这一变化无疑将深刻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文中采用对广东省云浮市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从农村外出劳动力个体行为决策的视角探讨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较低,年龄偏大,家庭儿童数量较多、老人数量较少和已婚的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可能性较大;而外出务工时间对回流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分布;家乡的非农就业机会与村庄的区位因素也显  相似文献   
55.
1INTRODUCTIONReservoirsedimentationisrecognizedasoneofthemainproblemsafectingtheeconomicsofmanywaterresourcesprojects.Manmad...  相似文献   
56.
广佛同城化发展的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新常态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下,同城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导致的热岛效应影响不断凸显。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广佛同城区域为例,采用2000年和2010年珠三角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WRF(Weather & Research Forecasting Model)气象数值模式,分析广佛同城化加速发展带来的热岛效应强度变化。同时,应用连续变化的灯光数据提取2000-2010年间广佛的建成区变化,从个人口密度、户籍数及工业生产总值等角度出发,对广佛同城化区域热岛强度的湿度变化进行相关性和二元回归分析,研究同城化过程中对热岛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广佛交界处的荔湾、南海、白云、三水、番禺、顺德等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月平均相对湿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城市热岛和城市干岛。研究还发现,随着建成区面积的增加,热岛强度增强;人口增长及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与广佛同城化区域热岛强度的相关系数超过0.68。总体而言,广佛同城化发展带来人类活动的加强与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热岛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李郇 《热带地理》2001,21(1):11-16
在论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与新型城区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理论,提出按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建设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型城区的构想,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网络、产业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组织网络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8.
中国农房分布研究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本文利用Mask R-CNN深度学习框架,采用亚米级遥感影像,基于中国各省农房的人文地理特征,分省训练出适用于本地的农房遥感解译模型,共识别1484个县的1.54亿栋农房,总建筑面积达298.2亿m2,创建出以单体农房为基础的多尺度中国农房数据库。本文分别以县域、镇域和聚落为单元进行农房密度分析:县域单元的农房密度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与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相符;镇域单元的农房密度沿三大地形阶梯自西向东递增,分布从集中走向平均,与农业区划的农业生产力、地形地貌特征高度耦合;聚落单元的农房分布则呈现“南密北疏”特征形态,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人均耕地等相关联。中国农房数据库的建设将为“可计算的”乡村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9.
1 Introduction Microsatellite DNAs, also call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are stretches of DNA, consisting of tan-demly repeating mono-, di-, tri-, tetra- or penta-nucleotide units. They are even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ge-nomes of most eukaryotic species (Tohn et al., 2000). Their high information content about the divergence of genome,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alleles at each locus, and the ease of PCR assays make them ex-cellent molecular markers (Powell …  相似文献   
60.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tolith of the Huangtuling granulite in North Dabieshan has been unavailable. The complex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rock and its host basement must be further discussed. LA-ICP-MS U-Pb dating was conducted on three textural domains in zircon from a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felsic granulite in the Huangtuling area, North Dabieshan, Central China. The metamorphic growth-derived detrital zircon domain yields a 207Pb/206Pb age in the range of (2 493±54) -(2 500±180) Ma. The magmatic genesis-derived detrital zircon domain gives a 207Pb/206Pb age ranging from 2 628 Ma to 2 690 Ma, with an oldest 206Pb/238U age of (2 790±150) Ma. The metamorphic overgrowth or metamorphic recrystallization zircon domain yields a dicsordia with an upper intercept age of (2 044.7±29.3) Ma. Compositions of the mineral assemblage, major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especially the complex interior texture of the zircon suggest that the prololith of the felsic granulite is of sedimentary orig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olith material of the granulite came from a provenance with a complex thermal history, i.e. ~2.8 Ga magmatism and ~2.5 Ga metamorphism, and was deposited in a basin not earlier than 2.5 Ga. The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c age was precisely constrained at (2.04±0.03) Ga, which indicates the granulite in Huangtuling area should be a relict of a Paleoproterozoic UHT (ultrahigh temperature) metamorphosed sl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