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41.
本文应用ECMWYF客观分析资料,通过滤波方法和机理分析.讨论了1982年5—9月100hPa位势高度30—50天低频振荡特征,指出夏半年南亚高压活动范围是30—50天大气低频振荡的活跃区和显著区,在西进北上阶段,南亚高压中心东西变动与此密切相关。这一事实对于四川盆地夏季旱涝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2.
介绍盛夏降水的EOF预测技术、盛夏旱涝预测方法和伏旱强度与太阳活动关系及预测三种伏旱中期预测方法,这对达州伏旱灾害影响的预评估将会起到补充订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3.
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0,他引:48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2,21(3):327-332
统计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冷区域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和日较差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总云量与日照比全国平均情况有更密切的反相关系,并且都与日较差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在春,夏季,它们都与温度有,但秋,冬季相关不明显。最后指出了云和日照可能是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春,夏季温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秋,冬季则与亚洲范围大气环流及青藏高原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4.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4,他引:40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10月)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季风携带的南来水汽在高原东侧地区的进退比较缓慢,8月初北扩到40°N附近,10月中旬南退出30°N,其强弱和进退异常能影响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对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5.
本文应用1964—1985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资料,研究了非绝热热流量异常扰动的地理特征和季节差异。结果表明,非绝热热流量异常活跃区,夏季主要位于低纬赤道地区;冬季主要位于中高纬度和极地;春、秋季主要位于低纬赤道地区和极地、中高纬度。从春到夏、夏到秋,非绝热热流量异常活跃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出5—6月突变和9—10月突变的性质。这些特征,对于认识长期天气过程的内在机制、增强长期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6.
应用1964-1985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非绝热流量诊断资料,分析我国长江流域异常旱涝的热力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夏季,长江流域大涝年与大旱年北半球大气热力场有明显差异,特别是欧亚大陆呈反位位异常分布,并且,热力差异前期春季不明显,而前期冬季明显,欧亚大陆也呈相反异常分布,这种大气热力场的隔季非同步关系,对旱涝季节预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利用PC作监测主机,PIC16F873单片机及温湿度传感器组成终端机,在差分RS-485总线平台上构建有600个终端测点,适用于工业及公共环境下,监测范围3000米的温湿度实时监测网.系统具有24小时连续监测能力,监测资料自动存盘,实时分析各测点上的温湿度资料,制图打印输出.系统监控人员可实时查看各测点温湿度值.  相似文献   
148.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诊断研究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水汽收支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水汽四个季节均是从南、西、北边界流入高原,从东边界流出高原;青藏高原春、夏、秋季都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水汽汇,夏季是高原水汽输送最活跃的季节,而冬季水汽从高原向外输出;高原东部(南部)水汽输送和收支量远大于高原西部(北部)。青藏高原年和夏季有逐渐变湿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东边界水汽流出量的显著减少;高原东、西部的水汽净收入均呈增加趋势,高原西部的增幅明显大于高原东部;东边界水汽流出量的减少是高原东部水汽净收入增加的原因,而南边界水汽流入量的明显增加是高原西部水汽净收入增加的原因;高原北部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比高原南部更明显,高原北部有明显增湿的趋势,而高原南部增湿趋势不明显。夏季青藏高原南边界水汽收支变化主要受青藏高原以南、以东的季风控制区偏南风水汽输送的影响,与西太副高的变化也有密切联系。西边界水汽收支的变化主要受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输送的影响,北边界水汽收支的变化主要受到“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的影响,东边界的水汽输出偏少与高原地区东北侧至贝加尔湖附近上空的反气旋异常和华南地区上空的气旋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9.
基于CloudSat卫星数据,结合多源常规和遥感等气象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8月6~7日的一次受西南低涡向西北方向移动发展影响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发展的三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发展有利于受其影响的对流云团发展为深厚对流云。西南低涡发展和成熟阶段低涡中心与强对流中心均不一致,强对流中心位于低涡中心以南。西南低涡不同发展阶段对流云团发展均符合“撒播-供水”机制。低涡发展成熟阶段对流云内部存在高温高湿中心。   相似文献   
150.
青藏高原东侧四川地区夜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胡迪  李跃清 《大气科学》2015,39(1):161-179
本文利用四川地区1971~2012年29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计算四川地区雨季(5~9月)夜雨比例、夜雨强度和夜雨频次,并通过区域平均与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差异与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地区雨季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较大,且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盆地西南部的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最大,川西高原东北与川东北则为明显的两个低值区;(2)川东北地区雨季具有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较小、夜雨发生概率也较低、但其夜雨强度却较大的特征,川西高原则与之相反,而盆地西南部的夜雨发生频次虽然不是很高,但夜雨强度和夜雨比例都较大;(3)42年平均四川地区雨季逐日变化,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夜雨强度与夜雨比例相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而夜雨频次的逐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特征;(4)四川地区夜雨比例、夜雨强度和夜雨频次的年变化具有一定差异。20世纪70、80年代,其夜雨频次和夜雨比例均较大,但呈减少趋势,而夜雨强度20世纪70年代较小,80年代较大,呈增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夜雨强度、频次和比例都处于较低状态;21世纪,夜雨强度和夜雨比例都开始明显增大,而夜雨频次增大相对滞后,其中,21世纪夜雨频次和夜雨比例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