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GRACEKBRR数据的动力积分法反演时变重力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志才  周浩  李琼  钟波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6):1994-2005
基于动力积分法恢复了一组60阶的时变重力场模型WHU-Grace01s,且在位系数解算过程中仅使用KBRR数据.通过与CSR、GFZ和JPL发布的Release 05模型的阶方差和位系数误差谱对比可知,WHU-Grace01s模型在高阶次部分的阶方差较小,且对轨道共振现象不敏感.将WHU-Grace01s时变重力场模型与CSR、GFZ、JPL、DEOS、Tongji、ITG、AIUB和GRGS等8家机构发布模型通过相同的滤波处理,获得了全球地表质量变化的时空分布,从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模型计算的时变信号在空域上分布十分接近,且WHU-Grace01s模型计算的太平洋中心和撒哈拉沙漠区域的质量变化较小;对比几个典型质量变化区域,WHU-Grace01s模型和JPL模型计算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时变信号呈强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和0.976,且与上述8个模型计算的两个流域时变信号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在南极区域和格陵兰岛,WHU-Grace01s模型和其他各个模型均能反映区域冰川质量的积累或消融,且各模型计算获得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相当.研究结果表明,WHU-Grace01s模型和国内外已发布机构模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受到轨道共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2.
四川黄龙自然遗产点以钙华景观闻名海内外,其钙华体多孔性地质结构,使钙华地质体具备"海绵"特性。本文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探地雷达、电磁法等地质探测技术对钙华地质体的多孔性质和水循环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多年现场踏勘经验探讨了钙华地质体的多孔性质对水循环的调节意义。分析结果显示,黄龙钙华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孔隙结构,其中生物参与形成的微观孔道具备"渗透、净化"功能;侵蚀作用产生的可视孔洞、缝隙快速透水,并进一步发育成塌陷区和钙华漏斗。彩池、溶洞和裂缝为水体储蓄和运移提供很好通道和场所,地质探测分析表明典型钙华段地下腔体具备"蓄水、排水"功能。各尺度孔隙互相影响,共同调节黄龙景区内的地表-地下水循环系统。初步研究发现,藻类在黄龙钙华沉积过程中具有加速和减少孔隙形成的双向调控作用,未来将结合藻类在钙华构筑过程的作用,继续深化黄龙钙华地质体的孔隙结构性质研究,为钙华景观的维护和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钱晓东  李琼  秦嘉政 《地震研究》2007,30(4):311-317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估算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视应力,结果表明:①宁洱震区视应力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呈NE向展布,视应力较高的地震大都分布在地震辐射能较高的地区;②宁洱6.4级主震发生的前4天,平均视应力为0.95MPa,主震发生4天以后,平均视应力为0.27MPa,恢复到云南平均背景应力水平;③视应力随拐角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大致呈负相关:lgσa=-0.36f 0.37,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未发现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4.
基于湖南省92个站点1968—2017年冰雹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近50年冰雹天气年际下降趋势显著,近20年来有记录的冰雹天气发生频次明显降低。湖南初次降雹的时间都集中在1—3月。冰雹月季变化显著,一年中以3月冰雹最多,2月的次之,从5月份起雹日骤然减少。春季是降雹最多的季节,占雹灾总数的56.06%,冬季的次之,夏季和秋季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仅为全年的2.53%和0.69%。年冰雹日数主要存在4~5 a和19 a左右的振荡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还存在明显的9~10 a的振荡周期。各季节冰雹日数振荡周期不一。湖南冰雹空间分布呈自湘西北向湘东南递减的规律,年冰雹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春季、冬季冰雹分布特征相似。湘北和湘中地区冰雹天气年际变化以下降趋势为主,湘南地区其气候趋势变化不明显。对湖南近50年冰雹日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要模态,在空间向量场上分别呈现出全省一致型、地势主导型和南北呼应型。  相似文献   
55.
竹园沟钼矿床赋矿围岩全部均为花岗质岩石,含矿围岩质地坚硬,开采坑道不需支护加固,开采条件良好。矿床充水主要为裂隙水,地下水对矿山开发影响不大。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总体属简单型,但地表水体通过裂隙对坑道的涌水尚存在一定程度隐患,在未来矿山开采规划时需进行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56.
伏牛山付店地区钼铅锌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伏牛山山脉东段付店地区钼铅锌矿田是河南省重要的矿产基地,高温钼矿与中温铅锌矿在剖面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成矿系统。钼矿成矿物质来源第一矿源层是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系,第二矿源层是中元古界熊耳群底部火山岩系包括王屋山期石英二长岩系;据对太山庙燕山期花岗岩基和东沟花岗斑岩株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测试发现,花岗岩演化结果富含钼质但不含铅锌,而石英二长岩类铅锌丰度值为最高。得出的结论为:由燕山期白垩纪花岗斑岩熔融太古界和熊耳群底部地层提供了成钼物质;石英二长岩经花岗岩浆熔融提供了铅锌物质。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为钼铅锌矿田提供了超高温超高压的成矿环境,通过熔融不同的含矿地质体储备了不同的矿物质,形成了不同的矿床。这就是建立矿田成矿模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57.
火山岩体地震特征识别技术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和反演所得的特征参数等相结合的地震特征识别技术在无井或少井的火山岩地区可以直接识别火山岩体的位置及范围.将此识别技术对某油田的营城组火山岩体进行识别与评价中,圈出4个最佳有利火山岩体,并利用密度技术对新圈出的最佳有利火山岩体进行油气检测,密度小于或等于2.53 g/cm3的火山岩体部位为天然气富集部位或富集空间,钻井后证实有很好的地质效果和较高的勘探开发成功率,为复杂的火山岩体的识别与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在营城组火山岩体的识别与评价中发现火山岩储层在空间中存在复杂多变性,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和特征差异性,其储层存在分割现象,但是,在好的岩性和构造背景下仍可形成局部天然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58.
利用最新的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资料,通过定义Hadley环流上升支强度指数(HAI),用质量流函数的方法研究了纬圈平均Hadley环流上升支的演变特征及其与低纬地区不同层次大气臭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冬季和夏季HAI较大,最大值出现在2月和8月,春、秋季HAI较小,最小值出现在5月和11月;Hadley环流上升支的位置随季节和强度变化;冬季Hadley环流上升支所跨纬度最宽,夏季最窄。②各季节代表月份的HAI具有一定的年代际特征,即1月、4月具有负距平-相持-正距平的年代际特征,线性增强趋势明显;7月、10月则表现为距平的正-负-正变化,但7月HAI在2012年以后有明显减弱趋势。总体上各季节HAI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增强。③除春季外,Hadley环流上升支对低纬对流层臭氧的动力输送作用显著,Hadley环流上升运动越强,上升支所对应纬度带对流层臭氧浓度越低,南北两个下沉区对流层臭氧浓度越高。④ HAI表现为强指数年时,低纬对流层臭氧整体表现为增加,平流层中下部臭氧减少,体现出彼此的长期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9.
针对地震资料的质量一直是制约数据处理解释结果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新技术的开发,采集到的数据量也在不断加大,噪声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因此去噪成为了一大问题,这里应用压缩感知理论,分别以DCT与K-SVD学习字典为稀疏基对不同层位的模型数据进行测试,之后对某工区的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处理.结果表明:DCT字典去噪时会损害原地震信...  相似文献   
60.
经过对不同形式的电极:铅电极、不极化电极、圆柱形电极、板状电极等进行对比观测试验,对观测试验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及相关系数分析.分析研究实验结果,探讨不同情况下的电极性能及优缺点,得出在不同要求、不同场地、不同条件下电极的选择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