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范雪波  张鹏  常晨  刘金城  张曼  李林 《气象科技》2017,45(4):641-646
为不断提高气象探测装备保障业务的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水平,亟待建立高效及时的相关管理平台。本文结合北京市气象装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气象探测装备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对平台结构设计进行相关阐述,重点分析了平台基于RFID技术的信息传输以及详细功能,并针对平台建设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232.
分析青海湖地区1961~2000年气象观测资料得出,年度和四季的气温、地表蒸发以及年和夏季、冬季降水变化的气候倾向率均为正值,而春季、秋季降水变化的气候倾向率为负值。气温升高、地表蒸发加大的趋势比较显著,而降水增多的趋势不显著且年代际变化比较大,气温、地表蒸发等气象要素有向暖干化过渡的趋势,这种暖干化趋势是造成青海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33.
滇东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部,该区域内发育一系列直接赋存有低温矿床或与低温成矿作用联系密切的构造穹隆体。详细研究这类穹隆体的构造成因及属性,是揭示区域内低温成矿规律的关键。驾车穹隆位于滇东北阿旺镇至驾车乡一带,与滇东北其他穹隆体相比,驾车穹隆出露完整的构造-岩石组合,是该区域构造穹隆体的典型代表。文中以驾车穹隆的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构造调查与构造解析、重点地层系统样品采集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结合区域背景资料,确定了穹隆的构造成因及变形序列、主要低温成矿元素背景异常特征及赋存状态。通过对3条横切驾车穹隆体构造剖面的构造解析,厘定了3期构造变形:D1期顺层流变构造,变形时代推测为加里东期;D2期为NEE向纵弯褶皱,变形时代推测为印支期;D3期为NNE向纵弯褶皱,变形时代推测为燕山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穹隆内昆阳群中泥质和粉砂质板岩等低级变质岩中具有3~5倍以上Pb、Zn、Ag、Sb、As元素背景异常;震旦系澄江组粉砂岩、灯影组白云岩与黑色页岩中局部具有3~5倍以上Pb、Ag和As的元素背景异常;下寒武统渔户村组部分黑色页岩中具有5倍以上的Pb、Zn、Ag、Sb、As元素背景异常。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上述低温成矿元素在原生黄铁矿中富集。综合构造解析结果表明,驾车穹隆主体是一个由NNE向褶皱(D3期)横跨叠加于NEE向褶皱(D2期)之上而形成的构造穹隆体,为印支期与燕山期构造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4.
随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于GNSS多模系统的接收机种类不断增多,其RTK测量可实时获得高精度的定位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多模GNSS接收机在空旷区域、大面积水域、树木下、高大建筑物旁、高压线下、雷达周围的RTK测量平面精度和固定解初始化时间进行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特殊观测环境对RTK测量平面精度与初始化时间的影响,以期为特殊观测环境中高精度实时定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5.
祁鹏  郭刚  崔敏  王欣  李峰  李林致 《现代地质》2023,(2):307-315
天台斜坡位于西湖凹陷西斜坡的南段,经过35年勘探,仅钻探4口井,尚未取得商业油气发现,基础油气地质条件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针对该斜坡构造特征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以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综合地质分析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天台斜坡不同区段的新生代构造样式及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制。天台斜坡自北往南依次表现为双向断层控制的北段复杂斜坡、反向断层控制为主的中段复杂缓坡和顺向断层控制为主的南段简单缓坡。天台斜坡构造特征的区段差异性与其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从断陷阶段延续到断拗阶段的不均一伸展作用,在其北、中、南段分别控制了不同的断裂发育程度及构造组合样式,并在北段和中段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弧形断裂发育带。  相似文献   
236.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强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震与降雨均为诱导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从降雨期间发生地震的角度考虑,基于Green-Ampt降雨入渗模型对Newmark模型进行改进,推导两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FS。以云南省鲁甸县某一区域为例,分别开展无降雨、降雨无积水与降雨积水三种情况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及坡度与入渗深度因子对位移影响分析。通过比较上述三种情况,得到研究区域内的Newmark累积位移分布及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与未降雨情况相比,后两种情况下地震滑坡高危险程度区域面积占比计算区域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从1%分别提高至9%、12%,滑坡低危险程度区域面积从51%分别降低至35%、33%;坡度值与入渗深度值越大,滑坡位移越大,危险性越高。Newmark改进模型充分考虑了降雨对地震滑坡产生的促进作用,能更好地反映出研究区每个场点相对的滑坡危险性,对滑坡危险性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7.
李政国  隋立春  张茂省  李林 《地质通报》2015,34(11):2132-2137
基于黄土滑坡后壁的光谱和形状特征,提出了利用区域生长合并方法分割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滑坡后壁区域,经过二值化构图处理后,获得滑坡后壁主要格架,以表征黄土滑坡的方法。首先充分考虑黄土滑坡后壁在遥感影像中所呈现出的独特光谱特征和半圆状或圈椅状的形状特征,利用区域生长合并的方法,在生长参数为47.5,合并参数49的状态下进行影像分割,获得初步的黄土滑坡后壁形状;其次,填充分割过程中产生的孔洞,对获得的滑坡后壁进行细部构图;最后,采用二值化骨骼提取算法,提取滑坡后壁的主要格架,作为黄土滑坡的标志。该方法是对黄土滑坡遥感解译工作中,滑坡表达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238.
元坝高研磨性地层提速提效集成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元坝地区陆相下沙溪庙组—须家河组地层岩性复杂、可钻性差、研磨性强、地层压力高,使用牙轮钻头、PDC钻头等常规钻井技术钻速慢、周期长、效率低,引进扭力冲击器+PDC钻头、孕镶金刚石钻头+涡轮等进口提速工具费用昂贵,提速效果明显,但经济效益差。为降低钻井成本,结合地层地质特性,开展了个性化钻头及配套提速工具的研制及优选,形成了元坝高研磨性地层提速提效集成钻井技术,即自流井组珍珠冲段以上地层采用研制的KS1362ADGR型PDC钻头+国产大扭矩螺杆马达;珍珠冲及须家河组地层优选国产NR826M型孕镶金刚石钻头+高转速螺杆马达。通过3口井现场试验表明:同比2012—2013年完钻井指标,平均机械钻速提高64.7%;在井段长度增加8.7%的情况下,平均钻井周期缩短36.3%。该技术将对川东北、川西须家河组等高研磨性地层钻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39.
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高山区和平原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6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研究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及其倾向率与海拔的关系,以及不同月份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乌鲁木齐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189℃·(10a)-1和28.83 mm·(10a)-1,大西沟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268℃·(10a)-1和18.85 mm·(10a)-1;气温和降水与海拔关系密切,随海拔降低气温逐渐升高,而降水呈减少趋势;高海拔区气温升温倾向率总体大于低海拔区,降水倾向率随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月气温变化速率随海拔升高呈“钟”形分布,并在5-8月达到最大;月降水变化速率随海拔变化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并在5-8月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240.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若干事实及其年际振荡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青藏高原88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以及温室气体等气候系统监测资料和CMIP5输出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分析了近52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暖湿化的若干事实,揭示了其年际振荡与温室气体、高原加热场、高原季风、AO等气候系统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20~40年青藏高原可能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2年来青藏高原在总体保持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自2006年以来出现了某些增暖趋于缓和的迹象,较全球变化滞后了8年左右;降水量的增加在青藏高原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显著性,气候变湿较变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降水量变化的5年短周期日趋不显著,而12年、25年较长周期逐渐明显且仍呈增多趋势。由于温室气体、气溶胶持续增加、高原夏季风趋强、ENSO事件和太阳辐射减少,青藏高原气候持续增暖但有所缓和;春季高原加热场增强、高原夏季风爆发提前且保持强劲,使得高原春、夏季和年降水量增加,而秋、冬季AO相对稳定少动,东亚大槽强度无明显变化,高原冬季风变化不甚显著,导致了高原秋、冬季降水量无明显变化。未来20~40年青藏高原仍有可能继续保持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