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豫西崤山老里湾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崤山地区东部,是河南省地矿局地矿一院近年新发现的二长花岗岩体。岩体内部已发现多个矿体,为探寻岩体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体内部矿化特征研究,揭示其形成机制及成矿作用。全岩Rb-Sr定年结果显示,老里湾岩体的侵位时间是149±11Ma。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总体表现为高硅、高铝、富碱、低镁的钾玄质、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δ Eu=0.62~0.66,具有中等的负Eu异常,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岩体具有中等含量Sr,低Yb、Y,揭示源区除石榴子石外还有斜长石残留;岩体形成于加厚地壳向正常地壳减薄的环境。岩体内部矿化特征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成矿时代属晚侏罗世,老里湾岩体成矿是豫西地区晚侏罗世成矿事件在崤山东部地区的地质响应。老里湾岩体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找矿前景较好,岩体周边地区应被视为崤山东部重点找矿靶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2.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多个钻孔发现断层角砾土层,因此判断工程场地地下存在断裂破碎带。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反射纵波、反射横波方法联合勘探,对工程场地所处位置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探察,确定断层位置及产状和规模。结合测年方法确定断层的活动年代,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最终合理确定工程场地抗震设防参数。  相似文献   
163.
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地区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2件流纹岩样品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72.1±3.1Ma和271.4±1.7Ma,说明大石寨组流纹岩喷发于早二叠世。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εHf(t)值为+10.8~+13.1;Hf-Nd同位素耦合关系计算显示,其与同期形成的大石寨组玄武岩Nd同位素组成特点非常相似。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流纹岩高Si O_2,贫Ca O、Fe_2O_3*和Mg O,大部分样品属于过铝质、钙碱性流纹岩;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中等,具明显的负Eu异常,富集Cs、Rb、Th、U和Zr,亏损Ba、Sr、Nb、Ta、P和Ti,指示其是富水的钙碱性基性地幔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苏尼特左旗流纹岩形成于大陆岛弧背景。  相似文献   
164.
文章以辽宁六个滨海城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业绩、旅游基础支撑、旅游潜力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然后运用SPSS11.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比较研究各滨海城市的各项旅游竞争力,为辽宁省滨海旅游的有序发展,以及妥善解决竞争与合作关系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5.
本研究基于2012年、2018年和2019年春秋季对兴化湾调查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兴化湾海域海上风电建设前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优势种变化,探讨可能造成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从1985年至2019年,在海上风电工程建设后短时间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优势种主要以环节动物多毛类为主,其他类别例如软体动物小海螂(Leptomya sp.)、棱角贝(Gadila dominguensis)、节肢动物模糊新短眼蟹(Neoxenophthalmus obscurus)、棘皮动物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Lymanella) depressus]等交替出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整体趋于小型化,以抗干扰能力强的多毛类为主,其优势地位恢复较快,大型底栖动物在应对环境变化后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6.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近10年来,榆林地区由于重视沙漠化的防治工作,沙漠化出现逆转态势,但是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水蚀荒漠化状况依然比较严重,应当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荒漠化是一个自然过程,荒漠化加速发展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方式而诱发的。应当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7.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并分析了pH值、C有机质、C硫化物、CTN、CTP、CK、水溶性盐分等环境因子.沉积物由海向陆的砂含量减少,细砾、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多,平均粒径也呈渐次增大.沉积物分选性都是差到很差,偏态都是正偏态到很正偏态,峰态都是中等尖锐到很尖锐.沉积物各粒径含量与pH值、有机质、硫化物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砂、粉砂含量与CTN、CTP、CK呈显著相关关系.沉积物的分形维数为2.322 1~2.649 1,分维值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明显,与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1).沉积物分形值呈含砾砂(2.322 1)<含砾泥质砂(2.513 0~2.618 1)<含砾泥(2.649 1)的趋势.不同滩位的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呈现向海侧红树林外光滩(2.322 1~2.5602)<向海侧红树林林带(2.513 0~2.5909)<红树林林带中心(2.557 0~2.595 6)<向陆侧红树林带(2.618 1~2.649 1)的规律.沉积物类型、粘土组分、滩位等是影响防城港湾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8.
新疆北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最近的地质调查和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三块两带"的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过程。地质、地球物理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南部应存在一个至少发育前震旦系的古老陆块;初步认为东准噶尔北自额尔齐斯构造带东南的玛依鄂博地区至南部的卡拉麦里构造带南界,整体为一增生杂岩体,西准噶尔自额尔齐斯构造带南缘至谢米斯台南缘亦为一增生杂岩体。提出新疆北部加里东运动表现为准噶尔-吐哈陆块、中天山陆块群、伊犁地块等拼合形成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从新疆北部泥盆系建造组合和沉积环境演变视角,探讨了早古生代形成的哈萨克板块北部洋盆从早泥盆世开始,至晚泥盆世拼合,洋盆经历了逐渐变浅直至消亡的演化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提出南天山为一巨大的增生杂岩体,代表了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最后增生拼合的位置,亦是古亚洲洋在中国境内最后闭合的位置,闭合的时限为早石炭末期。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三块两带"基本框架:即在统一哈萨克斯坦板块形成后,自北而南依次存在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及其间的准噶尔洋盆和南天山洋盆。晚泥盆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完成增生拼贴;早石炭世末,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联合板块完成增生拼贴,古亚洲洋结束洋陆转换;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新疆北部进入后碰撞伸展至大陆裂谷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9.
新疆西天山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及盆地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西天山伊犁地区作为中天山微板块的一部分,呈"倒三角形"被缝合带或断裂带所围限。其上广泛出露的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是研究西天山石炭纪盆地性质和天山古生代造山作用演化过程最为直接的载体。本文通过对石炭纪火山—沉积剖面的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构造环境及盆地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岩与下伏地层(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或前石炭纪褶皱基底)之间呈广泛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火山—沉积岩系由下到上可以划分为2个序列,分别对应于盆地伸展—裂陷演化的两个旋回:序列Ⅰ:大哈拉军山组底部扇三角洲相、向上出现2次爆发相—喷溢相的火山喷发旋回,阿克沙克组底部扇三角洲相,向上过渡为滨浅海相—开阔台地相;序列Ⅱ:伊什基里克组由下到上由3次爆发相—喷溢相的火山喷发旋回构成,东图津河组为浅海陆棚相。西天山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反映了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裂谷盆地充填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0.
北祁连山车路沟英安斑岩的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路沟英安斑岩产于北祁连山西段, 由大小不同的12个斑岩岩体组成,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利用锆石U-Pb法测得车路沟英安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27.7±4.5) Ma,成岩时代属加里东晚期.从区域构造演化看,北祁连山西段大部分花岗质岩体的形成都与祁连山造山作用中的俯冲造山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表现为多数同位素年龄都集中在440~380 Ma间.鉴于车路沟金矿床产于车路沟英安斑岩与凝灰岩的接触带,属于石英脉型,因此推断英安斑岩侵入体很可能是车路沟金矿床早期成矿作用的热源.同时北祁连山西段发育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车路沟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确定对于该区金矿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