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李志忠  陈广庭 《中国沙漠》1995,15(3):227-232
金字塔沙丘以其大尺度、金字塔形态和放射状伸展的沙臂为特征。本文以三面体金字塔沙丘模型的风洞流场实验为基础,结合野外观测资料,发现金字塔沙丘的流场结构,特别是背风侧剖面流场除具有一般新月形沙丘的流场结构特点外,还有特殊的"E"型流场结构,正是这种多向风信产生的复杂流场结构形成具有凹面形态的多角形金字塔沙丘。据此,作者提出了由新月形沙丘(包括其复合形态)演化为金字塔沙丘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2.
煤田火区地表形态变化是煤火监测和分析的可用指标之一。由于矿区地表严重的去相干噪声,使得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煤田火区地表形变检测比较困难。结合煤田火区地表形变特点,利用L波段的ALOS PALSAR数据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利用干涉条纹频率精确估计基线,并用自适应滤波方法降低去相干噪声的影响。在去除平地相位和参考地形相位后,获取煤田火区的地表形变。研究表明:地表形变与煤火燃烧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地表形变分析有助于对地下煤火燃烧情况的判断;利用差分干涉SAR技术检测煤田火区地表形变,进而对煤火进行监测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3.
为实现土壤养分(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硫TS)含量的快速测定,以建三江创业农场为例,对土壤原始反射率进行了一阶微分(FD)、倒数对数(RL)、倒数一阶微分(FDR)、多元散射校正(MSC)和连续统去除(CR)变换,分析6种光谱变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将在α=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的波段作为特征波段,运用多元逐步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BP神经网络(BPNN)三种分析方法分别建立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硫的高光谱预测模型,并利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PLSR和BPNN建立的土壤养分含量预测模型均优于SMLR,能极好地预测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同时具有粗略估算全硫含量的能力.三种方法中仅有CR-BPNN能对全磷含量进行粗略估算.对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硫预测效果最佳的模型及其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MSC-PLSR (0.86)、MSC-PLSR (0.75)、CR-BPNN (0.56)、FDR-BPNN (0.67).  相似文献   
114.
2008—2018年河北昌黎海岸输沙势时空变化与沙丘形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输沙势的时空变化特征是研究风积沙丘形态类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重要指标。以中国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邻近区域3个气象站记录的2008—2018年风资料分析输沙势时空变化,借助高分辨率的Google卫星影像提取同期横向沙脊和新月形沙丘形态的变化信息,结合区域风速、降水量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分析海岸沙丘分布格局和形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输沙势(DP)以春、冬两季最高,潜在风沙作用最活跃;(2)3个气象站中,乐亭站向岸合成输沙方向(RDD)代表研究区主要输沙方向,昌黎站离岸合成输沙方向为次要输沙方向,这两个输沙过程控制了研究区海岸沙丘分布的基本格局;(3)研究区向岸的和离岸的输沙势、合成输沙势(RDP)总体呈现衰减趋势,合成输沙方向没有明显变化;(4)近10年来昌黎海岸沙丘整体呈明显的风蚀消减特征,但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分有限,而人工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活动导致上风向沙源的减少则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5.
为了探讨福建长乐东部海岸环境演变,运用探地雷达(GPR)探测了研究区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主要由海滩沉积和海岸沙丘沉积构成,其中下伏沉积为海滩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状交错层理,上覆沉积为风成大角度倾斜的交错层理以及局部的水平层理;(2)上部发育的倾向向背的大角度风成交错层理,反映了研究区丰富的沙源、宽阔的海滩、植被扩张的进积海岸特点;(3)从沉积序列分析,研究区海岸地貌环境演变经历了早期的滨岸浅海到晚期的海岸沙丘带两个阶段,反映了海岸向东的进积过程中,外力作用由波浪作用为主演变为风沙沉积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6.
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复杂,易发和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该区地形高差大且植被覆盖率高,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排查在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中难度较大,需借助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方法。笔者综合采用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和无人机航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陕南勉县“8.22”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与识别分析,探索多源遥感技术对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的识别能力与有效性。研究表明,多源遥感技术在强降雨诱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的识别和应急调查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大大减少现场工作时间,并能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和可视化的高精度遥感成果;光学遥感、InSAR、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具有各自的优势和识别范畴,仅靠单一的技术手段难以完全有效地解决灾害隐患识别问题,建立一套多源遥感技术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综合调查识别体系,是强降雨条件下区域性地质灾害快速调查识别与评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7.
天山北麓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汇带,沉积环境独特,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囿于年代校正不确定性、代用指标的多解性以及地形地貌格局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全新世时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和气候演化模式研究,尚存在不同认识。重建该区域的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有助于加深对天山北麓冲积平原沉积环境演化时空特征的认识。本文选取天山北麓中部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四个典型冲积-湖积-风积地层剖面为研究材料,以光释光(OSL)测年确定地层绝对年代,综合沉积构造特征、沉积物粒度参数和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特征分析,探讨河流下游中晚全新世冲积-湖积平原沉积序列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剖面主要由黏土、粉砂和极细砂含量较高的河湖相沉积构成,靠近北部沙漠边缘以极细砂、细砂为主的风成砂层明显增多,形成以冲积相、湖沼相和风沙相交替叠覆的沉积序列,其沉积相组合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2)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常见冰川、流水、风力等多种外营力作用的痕迹,表明河流下游平原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山区冰川搬运、磨蚀的碎屑物质,并经流水和风力分选后成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重要物源;(3) 7.5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