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国际地质编图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廷栋 《中国地质》2007,34(2):206-2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空前扩展,地质图件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具,受到各国政府及国际地质组织的高度重视,并出现一些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由专业性地质图件向更多实用性图件发展;由单一地质类图件向多学科系列图件发展;由地区性、国家级图件向洲际性及全球性图件扩展;由地表地质图件向反映深部地壳结构构造图件发展;并在图面结构、表现形式上进行了诸多改革,提供了更多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42.
李廷栋 《地质通报》2003,22(9):647-650
基础地质研究是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之一。基础地质研究的立足点往往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地质调查的主攻方向与供需层次。李廷栋院士的这篇文章从一个核心角度阐述了两者的渊源与依存关系,对我们从前沿和战略角度认识地质调查的目的意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3.
<正> 岩石圈研究计划是继60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70年代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后,于80年代开展的一项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其全称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组成和演化—自然资源和减轻灾害研究纲要”。国际岩石圈研究计划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多学科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它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从三维空间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动力学及其形成、演化过程,以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减轻地质灾害,并为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作出贡献。岩石圈研究是一项大型地学基础性研究项目,是当前地球学科的前沿课题,也是各国致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4.
李廷栋 《地质论评》2004,50(3):240-242
内容提要黄汲清先生历来也十分重视地质编图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不但多次强调地质编图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亲自组织、领导或指导了多项编图工作,主笔或领导制定了一些编图规范、编图技术方法等指导性文件。他1936年发表的《中国地质图着色及符号问题》,开创了统一中国地质图着色和符号使用的先河,对尔后60多年中国综合地质编图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59年他发表了《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的若干意见(节要)提出编制1:100万大地构造图的原则、技术方法和图例制作,对指导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我国地质编图工作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不愧为中国综合地质编图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5.
华南地区中-上奥陶统浅海半深海环境中广泛发育了一套高硅岩石,主要分布于湖南烟溪组和江西对耳石组。该套硅质岩呈东西条带状发育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地层厚度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薄,岩层多呈薄层状,含放射虫Protoentactinia sp.,部分岩样放射虫含量超过50%。分析结果表明,生物Si和陆源Si为本区硅质岩Si的重要来源,生物化学成因特征明显。硅质岩Al/(Al+Fe+Mn)比值>0.45,K2O/Na2O比值范围为1.55~42.11,由微量元素Ni、V、B、Cr与Al2O3关系图来看,二者关系表现为部分线性、部分离散,U/Th比值为0.72。湘赣中部地区硅质岩中稀土元素含量偏高,东南部Ce元素略呈负异常,研究区∑LREE≈∑HREE,表明衡阳到赣州一带受一定火山、热水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6.
何苗  张利伟  刘勇  李廷栋  张武 《地质通报》2017,36(6):1032-104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沉积体系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是新疆地区值得探讨的2个问题,其中沉积微相的研究对恢复古环境及油气有利相带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三类体系的组合,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道、砂(砾)质漫滩等微相,河流-三角洲体系包含砂质和砂砾质辫状河,该体系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心滩、河漫滩、河漫湖、河漫沼泽等微相,湖泊体系以滨浅湖泥为主。此外,孢粉及C、O同位素分析显示,克拉玛依组上段所属时代为中三叠世,且盆地西北缘在三叠纪处于陆相环境。早—晚三叠世,盆地由干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逐渐转为潮湿温暖适宜植被生长的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47.
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主要组成矿物为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还具有少量的Ti—Fe氧化物。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属于顽透辉石和普通辉石。长界橄榄辉石岩单斜辉石较富镁而贫铁,并且还具有高硅、贫碱、低钙的特征,其母岩浆属于拉斑玄武系列。单斜辉石温压计算结果显示,橄榄辉石岩的形成温度为1260~1383℃,压力为1.5~2.6GPa,深度为50~86km,平均深度为73km。整体来看,长界橄榄辉石岩形成的温度基本与软流圈地幔的温度(1280~1350℃)相当,其形成深度为约73km的地幔深处,且在这种温压条件下,软流圈地幔可以发生减压熔融。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显示示长界橄榄辉石岩是板内拉斑玄武岩,指示其构造背景为裂谷环境。另外,单斜辉石具低的Al_2O_3(0.02%~5.51%)、TiO_2(0~0.46%)和Na_2O(0.01%~1.44%)的特征,这可能是单斜辉石寄主岩石岩浆源区受到俯冲熔体/流体的交代改造作用所导致。结合作者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长界橄榄辉石岩源区为软流圈地幔,其形成可能与裂谷作用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发生熔融有关,且在形成长界橄榄辉石岩之前,软流圈地幔已经遭受过俯冲熔体/流体的交代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48.
桂北龙胜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段,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桂北龙胜地区金车辉长岩单斜辉石和斜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研究表明单斜辉石的成分为Wo27~28En47~57Fs15~22,属于普通辉石,斜长石的成分为An1.35~9.05Ab90.34~97.45Or0.36~1.05,为钠长石。单斜辉石温压估算结果显示,其形成温度为1 250~1 350℃,该温度基本与软流圈地幔温度(1 280~1 350℃)相当,其形成压力为1.31~2.25 GPa,对应深度为43.2~74.3 km。单斜辉石成分特征指示金车辉长岩为板内拉斑玄武岩,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金车辉长岩是裂谷构造背景下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9.
150.
中国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造山带花岗岩可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的中亚造山带、秦祁昆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冈底斯造山带为与大洋发育有关的造山带花岗岩,东区主体的东北、华北和华南是形成于中国大陆拼合之后的燕山期造山带花岗岩。根据不同造山带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差异,以阿尔泰、东昆仑、华北燕山、东北和南岭造山带花岗岩为例讨论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的关系,区分出中国大陆的5种大陆地壳生长方式:阿尔泰式是古亚洲洋背景上形成的古生代对流地幔物质、热输入和上地壳混合为主的方式;东昆仑式是元古代造山带TTG陆壳背景基础上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元古宙造山带基底的方式;东北式是燕山期中亚造山带背景上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显生宙陆壳的生长方式;燕山式是燕山期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太古宙基底的方式;南岭式燕山期对流地幔输入大陆的是以热为主、物质为辅,大陆地壳生长是以陆壳物质再循环为主(零增长)的生长方式。它们构成中国大陆显生宙地壳生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